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以新课程理念建构小学语文课堂

作者:邵玉华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已开始越过“瓶颈”,向改革的纵深方向发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场急风暴雨式的“洗礼”,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将受到教育新理念的冲击。它意味着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都将彻底打上历史的烙印。因此,彰显新课程理念,建构小学语文课堂,应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一)关注学习过程,关心情感与态度
  以往的语文教学强调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过于偏重结果性目标而忽视过程体验性目标,致使语文教育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注重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注入学习情感,利用学习意志,真正地为学生终身的学习而服务。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学习、同桌评议、大组交流等多种形式,在生与生之间、生与师之间引起讨论、争鸣、研究、交流。教师应把眼光放在尚未充分开发,却蕴藏着极大潜能的非智力心理因素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且作为指导性文字的《语文课程标准》通篇不提“训练”二字,并不排斥踏踏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由于种种原因,原本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训练”逐渐演变成单纯的“题海战术”,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必然会影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用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来关注教学过程,关心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关心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二)倡导个性化教学,实现教学个性化
  倡导个性化教学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大显著特征。这里的个性化教学我认为应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教的个性化,一是学生学的个性化,前者是基础,离开了教的个性化,就谈不上学生学的个性化,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必然影响和感染学生,这将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唯有个性才有活力,唯有个性才有成功,唯有个性才有发展,实现教师教的个性化的理念。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教材理解和把握的独特眼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正如学习《狐假虎威》,提到狐狸都称其狡猾,却从来没人想到为此时身为弱者的狐狸凭其惊人的机智和胆量虎口脱险而称道。记得儿时教师曾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大路边长满了杏子,别的小朋友都跑去摘,而王戎却指出这杏子是苦的,不然早被路人摘光了。而我们现在有的教师仍然拿这篇文章来向学生灌输多年来一直延续的这么一个道理,却不知随着人类的进步,特别是在国外一些城市,果树林立道旁无人摘采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因此,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采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其次倡导教师充分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的展现与张扬。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同时观察一只小虫子爬墙。这只虫子艰难地往墙上爬,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第一个人想到的是:遇到挫折,不能气馁;第二个人提醒自己:干任何事情都不能蛮干,要动脑筋,想办法;第三个人则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不要好高骛远。同样观察一只虫子的行动,三个人的受到的启示都截然不同,反省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怎能只满足于一种统一的答案呢?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重视学习方式,强调感受、体验与合作,注重思考与探究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这一传统观念的革命。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成为了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心任务。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这种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对中小学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探究学习旨在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索问题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激励探究这种天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开放足够的空间,就是为了还原人的本性,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目标,这反映了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开放趋向,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学生道德品质、健康个性、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语文实践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实现。过去的语文学习,往往与生活脱节,与生存的世界脱节。
  真正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对于语文的实践性,我觉得要抓住四点:一是语文实践的文化性,新课标不再提语言文字,而统称为语文,就是说明了语文本身的文化性;二是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探索和研究过程应是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三是语文实践的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四是语文实践的开放性,沟通课内外、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在母语大环境里历练语文学习的本领。
  实践证明,“大语文”教育体系不仅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更加广阔的时空领域里学语文用语文,会更加热爱我们的母语,这是对语文教育体系的整合,也是对语文教育体系的创新,应该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