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理顺“三对关系” 落实以生为本

作者:赵春红




  [摘 要]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构建开放课堂;处理好自学与讲授的关系,实施先学后教;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落实多学少教这三对关系,真正落实以生为本,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以生为本 课堂开放 先学后教 多学少教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一)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构建开放课堂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所以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将教师的“教” 与学生的“学”融合起来,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概括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例如教学《羚羊木雕》时,笔者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给了“我”,“我”却把它转送给了好朋友。这样做可以吗?为什么?按照事先的设想,学生回答肯定和否定的都有,理由可能围绕着“价钱”和“情义”来说,回答“可以”的理由是:羚羊木雕虽然有价,但是朋友的情义无价;回答“不可以”的理由是:礼物是爸爸送的,很有意义,也很珍贵,不能随便送人。笔者设想学生会回答“可以”。没想到第一个发言学生回答的是:不可以转送他人,这说明“我”的商品价值观念很淡薄,一把小藏刀的价值怎能与珍贵的羚羊木雕相比?“我”的行为太幼稚了。其他同学纷纷赞同。这时,课堂教学已经脱离笔者的原设想。笔者随即调整教学,组织学生民主讨论。这样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前的教案只是一种预案。如果上课不顾学生的状态和反应,只是按既定的教案去教,恐怕结果就不尽人意了。其实语文教学常常是难以预设的,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打破预设的教学思路,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和魅力,从而使每一堂课成为一种不可重复的创造性活动。
  
  (二)处理好自学与讲授的关系,实施先学后教
  
  教学的重心必须放在学生的“学”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疑问,教师可以就此鼓励、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来解决,如果此后还存在问题,教师才予以点拨,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真正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深刻理解课文,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真正学以致用。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在培养学习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反思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是习惯于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这种方式有时固然能促使学生看书,引发学生思考,但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问题,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教学方式,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有时甚至可能产生误导,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倒不如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由集体解决,集体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指导解决。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炼得更加准确深刻。比如学习说明文《大自然的文字》,笔者计划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文学习。按照事先的教学设想,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提出一两个问题来看看能否自己解决,如果不能,再由同学和老师帮助分析解决。笔者事先设定了四个问题要在课堂上完成: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作者举出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它们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③怎样才能学会识别大自然的文字?④认识它们有什么好处?可是有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与此毫不相同,比如有个学生提出:文中为什么用第二人称,并且一再提到“你”?大家都觉得有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同学举手回答,不少同学都能从已学过的有第二人称的文章中受到启发:用第二人称,好像与作者面对面交谈,听他娓娓说着大自然的奥秘,让人感到亲切、自然。这样联系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做到了“温故而知新”,真是一举两得。还有的同学提出问题:大自然的文字肯定不只文中列举的那些,还有哪些呢?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许多同学举出例子,比如树的年轮(代表树的年龄),坐北朝南的房子(可以判定方向),树上的青苔(长在北边),树上雪的融化(融化得快的是南侧)等,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字。笔者在此基础上追问: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学生纷纷回答: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帮助很大,它教会我们学会生存。
  只要长期坚持先学后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才会有创造性,才能将学习不断引向深入。课堂教学必须从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转向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从重学习分数转向重素质发展,从重功利教育转向重人文教育。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态势,能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正如歌德所说:“要成长,你总要独创才行。这样便可终身吸收新的知识,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
  
  (三)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落实多学少教
  
  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教育家孟宪承就指出:“向来国文课,只有教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的讲授,没有学生的学习,这实在是国文教育失败的原因。” 反思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恰恰是教多学少,甚至满堂灌,这样逐渐形成了学生学习的思维惰性,使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学校因此而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多学少教。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充分思考,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教师的“教”要教在点子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教师的教,激发学生的智慧,提高语文的学习效果。尽管课文的一些深刻意义最终要靠教师的讲授才能使学生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仍然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不能以自己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思考,不能以一己之见否定学生的奇思妙想,更不能以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集思广益。阅读活动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教读阶段,必须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不同思考和不同结论,即使对理解偏差较远的学生,也要进行自然流畅的启发、引导,对于学生难以发掘出的课文深层含义,要不漏痕迹的加以点拨,使学生觉得对于一篇课文的欣赏与评价“源自于心”,而不是“强加于身”。让学生体会因付出努力而收获的成就感。
  以上三对关系互相联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语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并且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教师教学启发学生的灵感,学生积极活动激发教师的灵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伟忠.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原则韧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2).
  [3]刘森.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