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小心科学课中的“不科学”

作者:倪叶陶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诸如问题的提出牵强附会,科学猜想太过随意,过度自主的科学探究,等等。对于这些现象,虽然许多专家和教师也一再提出并强调过,然而这些盲点依然顽固的存在于课堂教学中。鉴于以上原因,重新审视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对这些“思考”进行再思考,以期得到改善。
  
  (一)仍然没有走出“问题提出——牵强附会”的怪圈
  
  “好奇心总是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谋略找出答案。”科学理论证明,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人们将外界现实与原有经验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是一种新旧经验相互碰撞,新旧思维产生矛盾、发生冲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激发的矛盾越多、越尖锐,产生碰撞的火花越多、碰撞越厉害,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往往不敢加以追问和指导,看起来好像给孩子们足够的空间,好像很尊重孩子们的意见,但这样的教学是“有教无学”,当然也就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现象]在教学《物体的浮沉》一课时,老师先讲了一个科学故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10条装满货物的船从死海驶入流入死海的河流后,不幸全部沉没。对此,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遇到了暴风雨?”“是不是遇到了暴风雪?”“是不是遇到了海盗?”“是不是遇到了鬼?”“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面对这样的提问,老师并没有进行恰当的引导,而是继续问:“你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思考]有效提问的艺术就是能够继续提问的艺术,课堂上引起提问过于随便的原因主要有:
  1.由于教师提问的目标指向产生偏差,孩子的回答当然不能点到中心点上。
  2.教师的提问过于单一,有时封闭提问过多,很难引发一些深层次的话题。
  3.教师的提问后理应关注全体学生的回答,但事实上往往出现与个别学生密集地对话的现象,这时,教师忘掉了全体,不能引起生生互动。
  [出路]首先,要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育学生“提出问题”。其次,要建立民主课堂,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再次,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并正确地加以引导和鼓励,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就想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二)仍然没有改变“科学猜想——太过随意”的现状
  
  “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它不同于无根据的幻想,而有它的客观依据,它是科学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这就是说,它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的一种假设性的说明或假定性命题。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把猜想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一种形式,至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猜想,则很少有人问津。
  [现象]一位教师教学《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教师出示一只盛有50ml水的烧杯,让学生猜想: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时学生作了如下的猜想:50ml水里能溶解50克食盐,50ml水里能溶解5克食盐,50ml水里能溶解25克食盐, 50ml水里能溶解无数克食盐……面对学生的猜想,教师只是问了一句:“刚才同学们猜想了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到底谁的猜想正确,我们来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
  [思考]1.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的猜想随意性较大,猜想的结果也就毫无价值;
  2.有些问题学生早已知道,学生的猜想完全是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简单重复,这样的猜想也毫无价值;
  3.指导学生开展猜想活动时,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猜”,却没问学生“想”这样猜的根据是什么;
  [出路]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其次,在猜想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不仅要求学生“猜”,并“想”这样猜的根据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猜想活动,将自已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与猜想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概括,从而得到他们认为比较合理并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猜想结果。再次,在学生经过科学探究得出他们认可的结论之后,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结论同猜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在找原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科学猜想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探究精神。
  
  (三)仍然没有改善“科学探究--过度自主”的状况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新课程不仅带给了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而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目前,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两面大旗。《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但“自主”并不等于“无度”。
  [现象]有位教师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创设情境后让学生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之后,这时,教师便给每组学生提供了一组材料,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只见教师还未宣布开始,学生就迫不及待的动起手来。有的用鼓锤不停地敲击大鼓;有的用两个镲子使劲地相互撞击;有的干脆用文具盒敲击课桌;有的用纸杯把水舀起来“哗”的再倒进水槽……整个课堂学生玩得非常开心,课堂中欢声笑语不断。
  [思考]1.为追求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把握“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操作规程,使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2.小学生的制约能力差,自由探究活动时,课堂难于掌控。
  3.学生的科学探究还只是停留在儿童嬉玩活动的层次。
  [出路]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目标,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制定实验的计划和方案,把实验将会出现的情况尽量想全面。这样,在做实验时对出现的各种现象能及时做出分析判断,达到实验的目的。其次,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使学生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教师应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教师应给予适时的指导,而不应任凭学生自由的、无序的“玩”。再次,教师应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材料。教师应根据探究问题的内容来确定合理的时间,在探究活动中要尽量准备充分的、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避免因材料的不足而影响探究的效果。
  
  (四)仍然没有解决“汇报交流——杂乱无章”的问题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乐于合作与交流。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才能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体现自身的价值,交流是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现象]在学生研究之后,教师组织了交流汇报,只见学生们伸着一只只小手“我、我”的喊叫着,教师点了其中的一组上来汇报时,这时有的学生发出了叹气声,有的小手还在坚持着,有的学生在下面继续说着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则干脆和周围同学玩了起来……
  [思考]1.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的机会太少,使学生既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作出正确的判断,也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教师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独霸课堂”,忽略了言传身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出路]首先,教师要创建良好的氛围,建立起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自觉、主动地转变观念,倾听学生的发言,倾听他们的议论和回答,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其次,学生之间也要学会欣赏,学会倾听。要让学生明确并不是发言才是参与,听同学发言同样也是参与,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再次,要在汇报中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再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相互辩论,启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开展互补式的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灵感,求得真知。“说”、“听”、“思”应当并重,相互促进,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引导学生“会听”,更倡导的是让学生“多思”,在思的过程中体现课堂的生动活泼,从而更加体现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孩子,它是有计划的,又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只有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既是对教育重要性的认可,也是对教育责任的赋予。课堂教学是一线教师的生命线,教孩子求真务实是一个老师的职责,更是一个科学老师最根本的素质!科学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真实有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