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让地理课堂充满探究的乐趣
作者:张伟明
(一)探究式教学是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把“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原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是新课标对学生的一大能力要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更是两次提出“鼓励学生采取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地理探究式教学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有效组织学生通过感知、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彻底摒弃了重认知的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性,侧重知识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并培养能力,学会地理科学的思想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
1.转变观念。
(1)转变教育观,变传统意义的知识传授为能力传授。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与中外记者畅谈中国教育》中谈到:“学习必须重在培养学生们掌握知识的能力。它包括寻找知识的能力,处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要在思想意识上强化这样一种认识:教师要选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求得彼此不断发展的过程,要从根本上打破“教师唯教材——教材是真理、学生唯教师——教师是真理拥有者”的思想观念,彻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建构新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使课堂涌动生命。
(2)转变师生观,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育民主化观念是未来教育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在美国,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分辨不出哪个是教师哪个是学生。特级教师魏书生主张“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灵世界向学生敞开,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行的地位”。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唯一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要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状态,他们才会心情愉悦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创新思维也才能孕育、诞生。教学中要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场景,消除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调动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思维敏捷,有话要说,有话敢说。
2.转变角色。《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业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人”。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充当的角色应当是:
(1)组织指导者。因受传统灌输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当“听众”,接受灌输,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同时学生身心也尚未完全成熟,往往自主性与依附性并存。因此在地理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好“学生求知途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创设提供发现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当学生探究遇阻、产生畏缩情绪时,要积极加以引导,循着学生思路想,并提出质疑,提供可深入思考与探究的思路或方向,促进探究的持续进行,直至问题的解决,实现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2)合作参与者。探究式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要融入学生之中“共同探究”,成为学生求知路上的伙伴,要以自己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在合作参与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研讨,加强师生的互动,产生师生之间心灵智慧的碰撞,撞出思维的灵感和创造的火花,不断促进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发展。
(二)地理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组织合作学习。研究型课程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是以课题为形式的自主学习,它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场“学习的革命”。教师可将其教育观念和方法应用到课堂之中,实践“短、平、快”的地理课堂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问题研究”等内容,或提供相关素材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从中产生困惑,形成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实践操作中教师可根据对学生个性、知识结构及学习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协作小组,各成员齐心协力,互相讨论、交流、质疑和帮助鼓励,共同探索。如在学习传统工业区“鲁尔区”后,阅读关于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有关材料,比较、讨论两个工业区在区位条件等方面的的异同,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借鉴鲁尔区整治的措施,提出合理解决辽中南工业区面临问题的设想与建议。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易使学生积极地对待学习内容,发挥个人的最大智慧与能力,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要注意不能整堂课运用这种方法,这易使小组成员偷懒吃“大锅饭”。按照R·T·约翰森的研究表明,课堂上协作学习方法最好占用一堂课7%到20%的时间。
2.“链接”真实社会,尝试地理案例教学。美国著名教育家特而福特提出的口号是“为迁移而教”。地理学科正向应用性方向发展,强调学以致用。运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也是地理新高考的要求。新教材新大纲鼓励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事实上,新教材中地理案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就是通过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等典型案例来说明普遍规律的。教学中运用教学案例,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相“链接”,将地理的学习任务置于社会真实问题之中,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使学生逐渐学会根据信息综合分析社会现象,自主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学有所用。
3.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探究。有位名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从媒体获取有用信息的人。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各种各类信息铺天盖地,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多样化的优势,特别是Internet网络,用之于课堂教学之中,教会学生如何在“信息海洋”中搜寻到相关的有用信息,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筛选、归纳整理和加工创新,最终解决问题。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宜先建立教师虚拟网站,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形式可以是图片图像、表格数据、文字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访问阅读,自主探究,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公告板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交流,发现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并从中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设置“more”链接键,就学生可能感兴趣而非教学主要内容的部分由学生作个别的进一步深入探究,并可以电子邮件形式与教师在课余进行互相交流。还可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拓展学习的渠道和领域。如学习“天气与气候”时提供“中国气象在线”。
“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决定个体发展水平的,将取决于不断利用新信息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而非他固有的知识水平。”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标,加强课堂教改的研究和实践,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让自己“退居一旁”,让课堂充满智慧、充满探究、充满活力,让课堂精彩纷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