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作者:黄锡明




  为了贯彻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几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全体小学语文教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研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成效如何呢?据调查,许多教师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究其原因,关键是许多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用新的教育观念作指导,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
  
  一、把握课程目的,树立全面改革语文教学的紧迫观
  
  《标准》是国家第八次对语文课程进行改革,这次改革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首先从社会环境看,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化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进行了此次课程改革。从教育现状看,以前的语文课程内容是繁、难、偏、旧,过于注意书本知识,脱离儿童实际,没有关注孩子的实际经验,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上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教育目的似乎是给学生分等级。而从这次的《标准》看,课程内容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关注现代社会,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获得,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把握课程性质,树立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观
  
  《标准》阐明的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和以往不同的是强调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要具有人文性。什么是人文性?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按照这一性质,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传授给学生一些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除了直接教育外,更主要的是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教师要把这一要求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把握课程理念,树立新的学习方式观
  
  《标准》中首次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一提法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确立,它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一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把握课程资源,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
  
  《标准》中提出:“教材要有开放性与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并鼓励学校、老师积极去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语文课程资源,使本校的语文课程资源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目前,可以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资源;二是校外课程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改变“校校同课程 、师师同教案 、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五、把握课程评价,树立以生为本的价值观
  
  在以往的教学中,评价主要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评价中要打破“一卷定高低”的局面,要从多方面来评价学生,如要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要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受、理解和价值取向外,还应有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考察。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的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
  
  六、把握课程新要求,树立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观
  
  这次颁布的《标准》,为了使语文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如在阅读中强调略读和浏览,在三、四年级要求学生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五、六年级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重视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在完成书面习作外,在平时要注意积累语文材料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还把学习方法和习惯作为教学目标,在总目标中指出:“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样的要求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提出的。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对语文教学进行的一次全面改革,全体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