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初探

作者:曹光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传统的小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是灌输填鸭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记忆多,深刻理解少,单向交流多,互动讨论少,严重束缚了小学生的发展。因此,改进教法与学法,启发诱导学生创新,培养主体参与能力是有必要的。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纵观《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个学段的阶段目标,很清楚地看到,重视学习兴趣的培育是摆在首位的教学目标,任何教师不可轻视。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他们才会想学、愿学、乐学。才会享受到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学生有所收获。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同样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的原因,教师可以就让学生戴着头饰,分别扮成田忌的三匹马和齐威王的三匹马,亲自演示两场马比赛的经过。同学们纷纷上台,积极活动。通过表演很快就领会了转败为胜的道理。
  
  (二)加强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古人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桂林山水有多美,而是让同学们自己观察插图,从读中去体会,体会桂林山水那独特的美。同学们通过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知道漓江的水具有静、清、绿的特点。通过读“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知道了桂林的山具有奇、秀、险的特点。就是因为桂林的山这奇、秀、险的山势和静、清、绿的漓江水,才使得人们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三)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方法和习惯。学生一旦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变得爱学、会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1.在读中学,在阅读中学会发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因此,对一篇课文,教师要求从初读,到熟读,到带着问题读,到读懂,最后是带着感情读。让每一次的读都带有目的性。要让学生读一遍有一次体会,读一遍明白一个道理。
  2.在问中学,在质疑中学会探究。古人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应学会质疑“,为什么是这样?”“这是什么意思?”不论问题大小,要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课文中去理解,去提问。例如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学生通过朗读提出问题:邱少云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为什么不动?邱少云为什么会趴在那里一动不动,直到光荣牺牲?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部队,为了战斗的胜利,宁愿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是多么伟大!
  3.在悟中学,在感悟中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学生不能墨守成规,一切遵从老师的安排,没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应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并与同伴交流,交流中获得发展。例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学完此课你最佩服谁,大多数学生都说“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但也有学生说“佩服曹操机警慎重。”
  4.在用中学,在课外活动中扩展知识。“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知识应当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学习了课文之后,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做一做。例如学习《开国大典》一课后,可以举办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演讲会,让同学们说说如何热爱祖国,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还在“十一”前夕进行了一次“庆国庆”手抄报比赛,学生自己收集材料、排版、绘画、编辑,并且进行评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以上几点,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