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作者:鲁军民
分析现在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怎样写”,而忽视了“写什么”。于是把主要精力花在给学生讲一些“审题”、“拟提纲”、“怎样开头和结尾”等习作技巧方面,而不去引导学生收集习作素材。这样的教学,很有可能会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学生写作文,是要他们将自己的生活通过评议与文字表达出来。离开生活这个素材,就如同加工产品没有原料一样。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作文就无话可说,甚至感到头痛。针对这种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写好作文:
(一)必须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在习作课上,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句话:“其实用心来写作文是快乐的,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作文原来如此有趣。”因为写作文是件很轻松的事,只要自己“用心”去写作文,只要是你眼中所看到的,你心中所想的,哪怕是你的手曾碰过的,你都可以把它描写下来。这样,就算是一根柱子,一块橡皮,一丝灰尘,都逃不出你的手心!“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刻刻都注视着生活,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把你身边所发生的事都记叙下来,一段短小的情景,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信任的眼神,都可以做为你笔下的宝藏,用心来写作文,是轻松快乐的。心想到了什么,手就记下什么!习作,真的如此有趣,试试吧!经过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教育,学生对写作充满了信心。
(二)要培养学生积累习作的素材,从身边的小事中慢慢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习作中的重要性。学生阅历不深,阅读面窄,肚子里的东西少得可怜。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积累素材呢?要求每个学生都有《积累、运用本》,坚持写观察日记,并坚持不懈,除此之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什么,写什么。课文是学生积累习作的最好素材,每学一课,都让学生把课中的优美句子摘录下来,这些闪光的诗句、语句不仅要求写下来,而且要求学生会背,同时也要求按不同类型的体裁仿写课文。
2.看什么,写什么。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每天的课外书、电影电视、与他人的谈话,都是积累习作素材、写观察日记的良好途径。例如: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就可以写《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或《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从看过的影视节目中写《我最爱看的影片》或《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等等。总而言之,无论看什么,写什么,一定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才能写出具体的内容来。
3.干什么,写什么。学校组织大扫除,就让学生写大扫除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今天值日,就让学生写出今天是怎样值日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六·一”节快到了,该怎样以实际的行动迎接“六·一”儿童节等。这样学生就感到有写不完的内容,由课本知识走向生活,题材不断扩展,内容也从学校、家庭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根本上解决了习作的源头问题。
(三)评优激励,激发创新动机
一个人的情绪越低,注意力也就越分散,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在作文教学中,要变批评为评优。评优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教师应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动空间
作文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让他们自由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时,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例如《海边的我》、《我想飞》、《我的未来》、《我的理想》……写出了学生想象中的意境,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幢憬。值得一提的是,鼓励学生放胆表达,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而是说学生刚进入习作状态,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五)培养学生习作技巧,把课本知识引入生活
培养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用心去发现,这样才能把课本知识引入生活。例如写事的记叙文,要注意给学生交代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作顺序方面,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也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倒叙顺序来写,不过,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遵循写人的表达方式来要求学生,要注意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注意静态与动态的描写。观察人、事、景、物要有一定的观察点,或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或由下到上,或由上到下,或按一定的空间位置,或不同地点的转换,来观察。
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要写出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来,即要写出人人心中有,但人人笔下无的文章。吃别人嚼过的东西,就感到不香。例如有个学生学过写景状物的文章后,她用书上描写的方法,来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景物,她在《雨后的葡萄》这篇文中这样写道:“雨后的葡萄真是美丽啊!叶子遮着一串串葡萄,在雨水中舒展着,有的静静地躺在碧绿的藤上,像一位穿着草绿颜色的衣裙、戴着浅绿帽子的少女睡在荷叶上;有的悬挂在空中;还有的被一片片又嫩又绿的叶子遮盖着,似乎是一位娇嫩的小姑娘害羞地躲藏在叶子下面。一串串的铜铃上留着一粒似珍珠的水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似珍珠发出刺眼的光芒,使人想摘下一串尝一尝。我摘下了一粒,剥掉皮,拿在手中,就像冰凉的软球,放在嘴里,滑而不腻。太阳发出的光芒照在雨后的葡萄上……”
通过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坚持写《积累与运用》的实践,学生也摆正了积累与运用的关系,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是积累的升华。只有这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就能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把以前“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觉行为。现在,绝大部分同学每天写观察日记,有个别同学要求自己写两篇观察日记,一学期就写了200篇左右的日记,他们从不同体裁、不同类别,多角度多方位地写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实践证明,坚持写观察日记,是提高习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即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育体制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跟上形势发展,摒弃旧的教学方式,把过去由教师拿着教材传授知识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把过去由书本是学生的世界,转变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加强自身修养,转变工作职能,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一定能够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