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情境”开源 “激励”导流

作者:谢绍贤




  有人把指导学生“写什么”比作“开源”,把指导学生“怎么写”比作“导流”。这个比方不仅生动地表明了协作过程的本质,而且形象地揭穿了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导而不开,势必使学生如做“无米之炊”;只开不导,也必将溃堤千里,难以收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开源”起决定作用,而“导流”也不应抛弃。教师在重视“开源”的同时,应巧妙“导流”,使习作训练目标在兴趣催化下形成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让学生不但有话可说,还要乐说会写。这是作文个性化发展的正确途径。下面就此结合具体教例谈谈自己的探索和体会。
  
  (一)开路引源,拓展思路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主要是直接经验式的。因此,在习作指导中应针对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设计各种写作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真切、具体的事物刺激下,获得原来没有的信息,或者激活原有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迪,引起联想和想象,调动写作兴趣和热情,学生便能轻松愉快地投入写作活动中,从而较好地达成习作训练的目的。 如在《我最爱吃的小食》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每人带一种自己最爱吃的“小食”到课堂上来,拆开“小食”包装纸,展示出来,说出“小食”的名称。随着轻快悦耳的音乐,香脆的薯片、美味的冰淇淋、诱人食欲的小蛋糕、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一张张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小食图片——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这一情境的创设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了表达的兴趣。由于学生事前有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因此这个练习打开了学生思路,连接学生奔涌的生活之源,给了学生一个较低的台阶,使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有话要写。
  
  (二)巧妙“引流”,激活动机
  
  由于学生的思维、习作技巧等仍处于开发阶段,当教师利用创设的情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其“文思如泉涌”时,教师进一步的导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怎么才能“导”到实处,导得到位,导得不留痕迹,将习作训练目标在持续的兴趣中转化为学生自我的表达需要呢?在《我最爱吃的小食》一课作文教学中,教师是这样做的——学生例举了各种各样的小食后,教师作小结:“这么多的小食,到底什么是最好吃的呢?这么着吧,咱们今天就来个‘最好吃小食大赛’,用我们的口,用我们的手,来夸夸咱们心中各自的最爱。”这一情景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而紧接着老师就势承接的“谁先来用一句话夸夸自己最爱吃的小食”,给学生一个总的抒情机会,引导学生在表达的同时,加入自己独特感受。
  当然,这一情境的创设,除了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选材。一要选自己熟悉的材料(亲口吃过,亲眼见过),熟悉才可能说出真情实感;二要选新颖的材料,平时少见的东西,人们比较感兴趣。
  在与同伴发言的比较中,同学们知道了哪些材料是新颖而有魅力的,而教师适时的点拨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调整或重新选定自己要写的内容。此时,习作训练要求便已悄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表达需要。
  
  (三)正确“导流”,授之以法
  
  选定了要表达的内容,如何具体地向别人作介绍,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用真情实感向别人作介绍。“真情”就是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实感”,就是要把自己真实的感受描述出来(如喜爱、赞美、自豪等),让读者产生心灵共鸣。
  仍以《我最爱吃的小食》一课为例——在拓展学生思路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 刚才大家都饱含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最爱吃的小食,但总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要让别人认同你的选择,还得更具体的介绍才行。你们说可从什么方面来夸夸‘它’呢?”
  伴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出写作要点:“颜色、形状、味道、触觉、制作材料、制作工具、食用方法、其他特别之处以及与该小食有关的人与事”等来进行表达。这是教学的目标,但却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也正是学生此时的表达需求。教师抓住学生“想表达”的契机,让学生在小组里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小食,填写观察表格,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讨论,并完善自己的观察所得,进一步激励表达欲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然后引导学生疏理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变习作训练目标为学生的主动需要,体现了自主学习。对观察表格的交流与评点,又是一种互动式的学习,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跃跃欲试,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是“作文个性化”的重要前提。
  
  (四)互动评价,体验成功
  
  不少学生写作越写越觉得没话可说,越写越怕写,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没能通过写作活动获得适当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现代心理学揭示,当人在重复一件没有能给他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事情时,其活动的动机便呈下降趋势。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习作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体验,以此激励学生继续习作,继续参与。
  《我最爱吃的小食》教学中,在学生练笔后,教师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师立时引导学生发掘自己(他人)习作中的可取之处,或者请学生说说个人写作构思的过程。这不但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肯定,也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通过师评、互评和自评等积极的评价,使新课标中要求的“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自然无痕地得以落实。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目标再次被巧妙地导流,成为学生主动表达的需要。而无论是读文还是评文,学生的独立个性都得以张扬。
  情境“开源”,巧妙“导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产生浓厚的表达愿望,形成“非要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不行”的学习氛围,并在表达的乐趣中学习表达的方法。在这样的写作环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将习作训练目标转化为自主表达的内在需要,自然会越写越爱写,越写水平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