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政治新课程教学“三自”教学法初探
作者:王锦飞
(一)自主:让学生自主地制定学习目标
一般而言,教师总是习惯于在备课时自己一厢情愿地制定“教学目标”,这样制定的目标往往不能做到真正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于如何定位教学目标,新课改专家一致认为,其依据必须是学生的学情,因为教学的主体无疑应该是学生。而教师制定“教学目标”那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体”观念的反映。新课程教学应该是也必须是以学生为本。教学实践一再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结合教材的要求,自主地制定学习目标,学生就必然会学有兴趣,这样学习就有了动力,学习目标就比较容易达成,学习的效果也就得以显现。笔者在进行某一框题或者目题内容的教学之前,总有这样的习惯:一是让同学们商量一下所要学习的内容大致要解决几个知识问题;二是通过与学生谈话或者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有关问题上的一些思维困惑或者认识误区。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在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的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我教的目标达成高度的一致,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来自学生自己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组织教学资料,从而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自觉地去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政治生活》教材中“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内容时,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本,让学生自主概括这一内容主要讲了几个知识层面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该内容的知识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有关内容的看法,这样就暴露了学生的思维缺陷和真实思想,实际上学生也就自主地确立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如在与学生课前谈话时,有的学生说,现在腐败现象的存在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矛盾的;还有同学说现在新的“三座大山”(住房、上学、看病)让许多老百姓苦不堪言,又如何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呢?等等。言下之意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产生了怀疑。”把这些问题放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一下子就吊起了学习的“胃口”,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困惑,主要是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欠缺以及正确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有待确立。这时教师的教学目标就集中在如何培养学生对该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形成正确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而教师的这一教学目标事实上完全来源于学生。
有人可能会担心:让学生制定目标,会不会“走轨”、不中“的”?还有人担心:学生定目标,那教师做什么?这些担心全是多余的。实际上,让学生自主地制定学习目标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无所作为,让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备课的过程。教师备课,关键是备学生。真正备了学生,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不会脱离教师的教学目标,两者显然应该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那可以肯定地说,问题应该在教师,教师的备课观出了问题。况且作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屋建瓴的功底,面对学生的要求完全可以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二)自觉: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自觉的活动,新课程教学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就是这样一种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呢?实践表明,我国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学法”能非常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要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精心设计“活动情境”,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把学生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情境”的过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觉地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三维目标。例如在上面所提到的“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选择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的一段讲话作为“学习情境”。这样就让学生真切地感到,中央对存在的问题是十分重视的,解决问题的决心是大的。从而让学生相信,有这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目前面临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的。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而且把该堂课的教学推向了高潮,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均十分理想。
当然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离不开老师的点拨、导引。教师的“导”一是通过与学生一起精心设计“活动情境”,宏观把握学习“活动情境”具体展开的流程,使该“活动情境”能够更好地为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服务。二是表现在教师必须思考如何使教学的整个过程着眼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并持之以恒地活动起来,让整个课堂激情洋溢,活力四射,让学生真切地感到学习是多么高兴、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
(三)自能:让学生自能地实现能力迁移和觉悟升华
叶圣陶先生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用心地使用,才能熟练为技能”,他还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就是说学生能力的形成并实现有效迁移远远要比对知识的单纯了解掌握来得重要。对于政治课教学而言,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要强调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得以提高升华。正如知识的习得不能仅靠灌输而必须主要通过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得以达成,同样能力的迁移以及觉悟的升华也必须主要让学生自能地实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制定了课堂学习目标,并围绕目标在精心设计的“活动情境”中自觉地投入了学习活动,并完成了相关学习任务。但课堂活动的结束并不是学生能力培养的终结以及觉悟升华的终结,而是中转,是新的开端。事实上,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以及自觉投入课堂学习活动的累积也是他们学习能力的累积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觉悟累积,正是一次次成功的课前以及课后的学习活动累积保证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促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能力的有效迁移和觉悟的持续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以及自觉投入学习活动的过程也是他们能力与觉悟自能发展的过程。
就政治课教学而言,学生自能地实现能力迁移,主要表现在通过有关知识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取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迁移效果。比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中关于“如何解决就业问题”这一知识时,运用了“主体发散法”这一思维方法。所谓“主体发散法”,就是找全参与“怎么办”的各个不同的行为主体,而后从个各个不同的主体出发进行分析思考。在接下来的“如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就自觉地运用这一思维方法进行分析。进而以后在回答“如何、怎么办”这一类型的问题时,把“主体发散法”当作解决该类问题的共性方法,这样就实现了思维能力的自能迁移。而觉悟的自能升华主要体现在学生情感的良性发展、科学态度的自觉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自觉形成上,这一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并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入心入脑的过程,不应该存在任何的功利、敷衍和作秀。作为政治课教师尤其必须在如何让学生自能实现觉悟升华上动一番脑筋,下一番功夫,因为政治课教学在这方面是最为欠缺的。
美国著名思想家巴士卡里雅在《爱与生活》中指出:“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而自主、自觉、自能的“三自”教学正是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正如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完全的自由一样,学生的自主、自觉、自能也不可能是绝对的,它决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放任自流,其间教师的有效的导引与点拨应该始终贯穿其中。学生的“三自”离不开教师“导”的作用。换句话说,只有在教师的有效“导引”之下,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自觉、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