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浅谈朗读教学的审美意韵

作者:禇庆东




  语文课程是一门审美内容丰富多彩的课程,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社会发展对中学教学,尤其是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较高要求。语文课文有不少是“语言美”的典范,而把无声语言文学转化为更能表达情意的有声语言,朗读便成了有效途径。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寻出课文蕴含的美的因素,使他们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在美的愉悦、美的享受中,受到美的启迪和美的熏陶。
  如何把握朗读教学的审美意韵?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品味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象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认真揣摩文字表达,深刻领悟语言内蕴,是培养语感、实施美育的最基本的方法。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认真品味,教师应当依凭文中的字、词、句,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语言的结构美,“在胸中细加比较”,使其对所学文章获得整体的美的感知,在朗读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在山的那边》)“铁青”一般用来形容人的脸色,这里的使用对象是山,它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作者)的沮丧的心情。只这两个字就是整句话、整首诗歌的精妙之处。理解了这一点,再通过朗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锻炼,使学生在深情并茂的朗读声中体味出美的韵味!
  在实践中,应努力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正确把握语言文字的真髓,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分享作者的审美快感,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之美。
  
  (二)感受形象美
  
  生动的形象感染,是审美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必要条件。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都是“以语言或它的书面符号——文字为物质手段,构成一种表象和想象的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再创造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作品语言所创造的形象,激起他们的情感体验。
  比如朱自清《春》中之春雨图:“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简单数语,就把春雨的形象描绘得鲜活可见!“牛毛”,从数量和质地上写出了春雨之稠、之柔;“花针”,从情韵和观感上写出了春雨之亮、之美;“细丝”从长度和形态上写出了春雨之细、之绵!原本寻常的春雨,在作者多角度、多视角的描绘下,显得是那样的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精妙之处,引导学生多思忖感知,从语言形象中得到美的熏陶。
  另外,多种教学方法的利用,也是使学生感知作品形象的有效方法。学习《木兰诗》时,让学生明确木兰替父出征的目的,征战生活的艰苦,然后结合动画片《花木兰》让学生在朗诵、观看中领悟木兰驰骋沙场的壮美;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从中领悟滑稽美。
  教材中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文章举不胜举,只有通过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书声琅琅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中形象的魅力
  
  (三)领悟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一切艺术形象总是经过作者的情感过滤加工,渗透着作者浓烈的“情”的,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主宰。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激起感情上的浪花,并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在“美读”中受到心灵的触动。
  所谓“美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充分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比如《散步》抒发的是浓浓亲情,朗读的基调应当是舒缓深沉;《山中访友》抒的是对大自然热爱的心声,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朗读时要把握韵律,力求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爸爸的花儿落了》描写细腻,曲折传神,朗读时要以声传情,读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体现人情美!这款款深情,唯有用心领悟、用心朗读,方能体味其中之妙处!
  总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作者之情,再现作者的语气语调,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产生鲜明而强烈的美感,形成审美情感的共鸣。
  
  (四)鉴赏意境美
  
  把握作品的意境也是审美的重点之一。意境是作家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韵味、一种氛围。意境审美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进入作品的深层,并由此获得自己的领悟。在朗读吟诵中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再加上教师的指导点拨,学生自然会展开联想,受到情感的感染,情操的陶冶。
  优秀的作品都有美的意境。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花,一个珍贵的羚羊木雕,一只小小的蝈蝈, 一片深幽的竹林,哪怕是令人厌嫌的夏蚊,都能创造美的意境。
  如果教师不善于抓住朗读,学生怎能鉴赏出语言的声律美,又怎能进入课文的佳境,去领略文中的意蕴,去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呢?因此,只有重视朗读教学,才能使学生体会生命的韵律,鉴赏出内容的意境美。
  
  (五)追求创造美
  
  王朝闻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也不能产生特定的美的感受。”可见,想象是形象思维的核心。通过想象,可以让纸上的形象在脑子里活起来,进而展现意境。朗读便为学生创造形象起了桥梁作用,而整个过程又是在创造美。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作者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要朗读得好并不容易。这是“我”的两句话:“‘我不下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要读得好,就要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体验,设身处地地想想“我”当时的心情,想想“我”的感受,那黑暗与恐惧使我急得要哭出来!这就要带着哭腔来读。待父亲一番指点鼓励后,“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这“看见了”三个字,心情有了变化,但是恐惧感并未完全摆脱,要读得有分寸。在体验与回味中,学生仿佛找到了童年时那个淘气的自己,朗读自然是惟妙惟肖,耐人寻味!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展现的画面进行想象、补充、增添,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使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具体的场景情境,形成新的意境,并体验作者融汇在具体的形象画面中的思想感情,与之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法所无法比拟的。
  
  (六)体验写作美
  
  “教材是生活的教科书”,其中蕴蓄着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认真琢摩,从中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领悟作品的写作技巧。以读悟写,迁移创造。要让学生能象作者那样,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心灵去体验生活,用文字去描绘生活,从写作中“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语文教学就是让语文课堂在美的氛围中展开,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展开。抓住丰富多变的语调,优美流畅的文字,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占据学习的精神空间,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