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浅谈微格语感训练

作者:王春才




  [摘 要]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培养语感”的课程基本理念,本文试从微格教学的角度提出微格语感训练的概念并加以阐述,从微格语感训练的必要性、微格语感训练可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微格语感训练中还要注意教师导评和学生自能检测相结合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解决语感训练这一语言训练深层次问题的办法,以期对当前处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广大中小学教师贯彻新课程《标准》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微格 语感 语气 语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无论是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还是训练学生说的能力,语感都是其中的重要构成因素。作为对语言字词句基础知识综合掌握的反映,语感实在是个复杂问题。本文试从微格教学的角度对语感方面的教学作初步探讨。
  说到语感不得不谈及语气和语调。就字面理解,语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气是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的气息状态。说话者丰富的内在思想感情蕴含相应复杂的沉缓、满少、短提、舒足、粗细的气息,通过高淡、促缓、柔硬、抖重、粘平的声音表现出来,形成平日所说的语气;其声音形式上快慢、高低、强弱、长短、虚实等的总和就是语调。语气是语调的内在情感气息基础,语调则是语气外在声音形式的表现。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语感是言语交流中对词语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若具体地从语气、语调方面看,语感则是对不同内涵的语句在语调上快慢、高低、长短、强弱、虚实的感知和把握。其中,语调的根本特征是曲折性。在有声语言中,它具体体现为语句趋向和态势发生高低虚实的曲折变化。在口语表达中,除内容因素的影响外,不能准确地将一定情感外现在声音的具体曲折变化上,常常会使得语言平淡枯燥,缺乏传情性和感染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为达到让学生尽快而有效地感知和把握语感深层次问题这一最终目标,从语气、语调方面进行微格语感训练,自有其特定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微格语感训练的必要性
  
  多种多样的内在情感通过复杂的声音形式外现,对此的感受和把握的能力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是说话者熟练掌握语气语调技巧后得心应手地应用语言的能力。全国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教材《教师口语表达》明确了这一点,认为“什么样的语气和情感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表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在有声语言表达实践中,反复实践和探索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而传统的语感训练是教师像师傅带徒弟似地讲授、分析,学生练习。初学者笼统地看、听和模仿,难免顾此失彼,往往只能有个大概的印象,很容易淡忘,而且回忆和模仿或者说将其真实的再现乃至放大每一个细节,以逼真地显现于眼前,似乎总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初学者只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对老师讲解的诸多知识与技巧,只能有个囫囵吞枣般的认识,而往往不能熟练地运用。为了让初学者能清晰、准确而完整地理解与把握应具备的语感能力,可以把语感综合能力分解为具体的一个个语调技巧,再将它们继续分解为某一种情感对应一种或几种声音形式,通过反复地感知、比较、熟悉和运用这一种或这几种声音形式表达相应的情感内涵,继而综合各种声音技巧,形成一定的语感能力,这就是微格教学训练技能的分析还原法。
  前苏联教育家马雅科斯基分析“你来了”这句话可采用二十多种不同的语调和语气来表现。对于这句话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表现,仅仅学会其中某一两种并不足以适应多变的情境。即使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多模仿、多练习、多积累,反复要求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摸索,但语气语调本身的复杂多变性还是使得他们不清楚语气语调的实际运用,不明确究竟怎样才能具体感知某种语调形式,致使他们在语感的学习和实践探索方面带有很大的模糊性、片面性和主观性。学生越是觉得语感方面不容易把握,也就越是怕进行语感方面的学习与训练,这种畏惧感构成语感学习及训练教学中的不易克服的阻力,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与训练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疏于对语感的学习或干脆舍弃这方面的学习与训练。此种情势下的语调语感的课堂教学非常被动。
  总之,对于语调这种深层次、带有经验性的语感问题,传统的笼统学习与训练的方法是一种过于简单化了的轻描淡写式的处理。它无助于培养学习者在语感方面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技巧,甚至还可能将语感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引向死胡同。相较而言,微格语感训练法则在另一种训练思路的导引下,以期取得切实的训练与培养学生语感及能力的最终效果。具体说,它是把汉语语调语感具体分解为多种声音形式,并提供相应示范,要求学生照此模仿(包括情感蕴育和声音外现),仔细比较并找出自己的表达和示范的技能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行反复的琢磨和训练,缩小与示范的技能标准之间的差距,从而让学生正确而熟练地掌握运用某种声音形式表达某种情感的具体语感技能,然后让学生再进行另一种具体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如此下去,直至学生全面掌握应具备的技能。因为微格训练规模小,目标明确,便于控制和操作,所以它打破了一般语感训练的整体模式,为语感训练和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实践证明它很适宜于培养语感深层次综合能力,更宜操作,更富有实效。
  如教授文章的读说方法时,可将下列语句列出,示范其中重音词语的读说技巧,学生反复模仿训练,直至把握内容情感和气息的表达技巧。
  (1)“我们站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
  (2)“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同上)
  (3)“小槐树晃动着脑袋说:爷爷,你多大年岁了?” (《院子里的悄悄话》)
  又如在《为了我们的父亲》一文中:“面对这样一位父亲,怜悯、同情、崇敬、热爱,万般思绪一下子在我心头翻滚起来。特别是父亲那双欣慰、期望的眼睛,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他为什么在历尽人间忧思之后,却感到无限欣慰呢?在为时不多的晚年,他又热烈地期望什么呢?”这段话描述了对油画《父亲》的感情抒发,流露出的是激动感奋的情感;声音表达技巧上综合运用重音、顿连、疑问语气、体态语等,表现出来的是气息深缓、声音沉蓄,语调凝重有力。如何才能准确感受和把握这段话的情感内涵的外在声音形式呢?在微格语感训练中可分步骤依次对各种声音表现形式进行感知和训练,每一步、每一环节都突出集中所训练的目标,其它声音表现要素可暂不考虑,最后综合形成对这段话整体语感的技巧把握。
  
  (二)微格语感训练可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
  
  不同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不均衡,说的能力远远低于听写读的能力,不具备一定的说话心理品质。应试教育在题海中进行理性分析的思维训练,使他们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习惯于听写,缺乏足够的读说意识,尤其是没有必要的说的意识。总的来看,学生在语感训练中往往有三种心态。一种是不会说,他们口语表达中信息支离、零碎,毫无生动情感而言,既不能赋予语言一定的情感,也挖掘不出语言固有的内在情感。一种是不敢说,怀有此种心态的学生具有想用有声语言表达一定思想情感的愿望和能力,但鉴于环境影响,唯恐自己说不好,因而说出的话结结巴巴,声音技巧不到位,无感染力。还有一种是不习惯说,这样的学生深受传统教学模式心理定向思维的影响,习惯于以无声语言进行内思维,而不能将各种语音技巧自然地运用于口语表达中。这三种心态都是语感训练与培养过程中的严重心理障碍。微格语感训练消解这三种心理障碍的办法是,将他们分为三组,针对他们不同心理倾向、实际能力水平进行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系统程序训练。针对不会说的那一组,可从最基本的字词句调开始逐步进行有声语言训练,先模仿、后反复练习,自我观照,自我分析,大家评议,逐步提高。针对那些不习惯说的,可多设置情境,鼓励他们结合示范进行口语练习,训练形式可多样化,如演讲,小品,讲故事,配音等。针对那些不敢说的,应用一定的录音、录像形式记录与保存他们练习实践方面的真实过程,供他们细致入微地反观自己的练习,在与示范标准之间的比较中他们某些方面的技巧得到肯定,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心理压力,促使他们自由而恰当的说话意识源源不断的涌现。
  
  (三)微格语感训练中要注意教师导评和学生自能检测相结合
  
  引导学生评价完成训练目标的程度,使学生关心自己训练的结果,做到对自己负责;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达到目标的思路过程及所采取的学习训练方法,使之强化巩固并形成习惯,在以后的学习训练中得以发挥;引导学生回味解决训练中遇到问题时的情感体验,特别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感,将促使学生更有信心,更感兴趣于语感深层次问题的学习。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分析成功、失败的具体原因,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语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