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洋务运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作者:符 卫
1.教学构想与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2)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文献资源,选取有效信息来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对部分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将研究性学习方法引入历史学习。
2.研究方式:学生收集、查阅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讨论。
3.研究计划:
(1)第一阶段:吃透教材,设计研究问题,进行学习分组、分工。
(2)第二阶段:收集、整理有关“洋务运动”的历史资料,写历史小论文。
(3)第三阶段:修改论文,制作报告课件。
(4)第四阶段:成果展示、讨论。
4.研究题目:
(1)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出现在19世纪六十年代?
(2)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
(3)洋务运动的阶段、内容等问题
5.研究参考资料:
(1)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2)姜铎《关于洋务运动总评价的论争》。
(3)相关论文《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实力》。
(二)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1)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2)确定课题,学生可对原先设计的题目进行探讨,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另行设计题目。
(3)根据选择的题目进行分组,每组推出一位组长。
(4)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向学生介绍近年来学术界对“洋务运动”的研究动态。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写作论文。
2.第二阶段:师生共同实践体验。
(1)收集整理有关“洋务运动”的历史资料。在中学里,学生能够直接获取的与自己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料相当有限。鉴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我采取的方法是:从图书馆与书城查阅、收集洋务运动相关的书籍与论文目录,向学生推荐,尽量减少学生查找资料的盲目性。很快,学生获得了不少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将获得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学会有逻辑、有条理地整理和归纳,并仔细研究其内在联系。
(2)撰写修改小论文,制作成果课件。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棱面展开论述;二是力求不同观点“百家争鸣”。小论文初步成文后,又指导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语言要求严谨,利用资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努力使之成为一家之言。将学习成果制作成报告课件,一要思路清晰,提纲挈领,观点明确;二要图文并茂,资料充分,美观大方。
3.第三阶段:成果展示、交流。
为了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首先要求各组在自己众多的研究题目中选取自己最满意,准备最充分的题目为主讲课题。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全体同学参与讨论、辩论,教师引导点拨。
(三)心得体会
1.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可以分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和专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策略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科课程为载体,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例如,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都可以围绕学科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
2.学科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考虑到课题的可操作性、开放性和趣味性。可操作性,是指课题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实际,又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不宜太专业。例如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研究”,这样的课题对于高中生来讲大而空;选题的开放性,是指问题有可延展的探究空间。一些已成定论的知识不适合于进行探究。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内动力,课题的选择一定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绝不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
3.研究性学习要注重活动方式的选择。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研究方式:资料查阅、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制作课件、编导历史剧等。教师指导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和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选择研究方式。有时是单一的研究方式,有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研究。
4.研究性学习符合高考的命题方向和命题思路。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但无益于高考成绩的提高。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与高考并不对立,而且是一致的。高考《考试说明》中指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学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明显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一致的。事实上也是如此,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命题思路都已经明显地渗透进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虹,俞祖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综述[J].历史教学.2004,(5).
[2]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M].2001.
[3]美国高中生应用学习能力标准和作业实例[J].上海教育情报,2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