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阅读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作者:韩 蕊




  任何事物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在这种统一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同时,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对内容的表达具有积极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在《美学美育》一书中写道:“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当美的形式适合于美的内容时,就可以充分表达出内容的意蕴和特征,反之,就会影响甚至有损于内容的表达。”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样也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不同的教学内容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阅读材料的文体不同,即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形式也不同。记叙文的教学往往抓住人物或景物的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诗歌教学一般运用情境诵读法体会诗的意境;散文的教学则注重语言的欣赏和背诵积累。从教学内容的整体上来考虑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是比较容易被人们所认识的。但是深入到教学过程的细节中,这种辩证思维便被淡忘甚至遗失,以至于出现了许多人们所司空见惯的,诸如追求课堂表面热闹,盲目追求课改时尚,自学与合作学习形式化,情境创设喧宾夺主等浮躁现象和教改误区。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辩证思维和观点、态度剖析一些教学现象,走出误区,再运用这种辩证思维进行教学的优化设计。
  
  一、语言的形式与所表达的内容
  
  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不单指篇章,篇章中的重点段落、精彩语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往往在这样的细节处,才最体现出文本的文学性、可欣赏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的语言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认识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小学阶段不可回避的教学内容。为此,在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比较着力于此。请看一节期末复习课的教学片断:
  师问:下列哪些句子是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或用什么比喻什么),说出本体与喻体。
   例句1:工人们愤怒极了,像山洪一样往里冲,吓得敌人直往后退。
  (其它句子略)
  生答:这句是比喻句。把工人比作山洪,用山洪比喻工人,工人是本体,山洪是喻体。
  师评:很好。
  生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像”字前边的是本体,后边的是喻体,如果先说前边的,就说成“把什么比作什么”,先说后面的,就说成“用什么比喻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大加赞赏。
  这个句子是课文《工人代表》中的一句话,工人代表刘少奇被敌人从工人俱乐部带到了戒严司令部。工人们听到这个消息,立刻从四面八方涌向戒严司令部。如果单独从学生的答语即“把工人比作山洪,用山洪比喻工人”来看,难免让人疑惑:山洪与工人怎能建立联系?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种脱离课文内容,脱离具体语句和具体情境研究语言形式的做法,学生只能从语言形式上机械地认识比喻,而对文中用山洪比喻愤怒的人们这一语言形式的恰当与精妙并没有体会。如果像下面这样,结合内容讨论形式,效果就不一样了。
  山洪从山上俯冲下来时,具有排山倒海之势,势不可挡。一万三千多罢工的工人听到他们拥戴的少奇同志被凶恶的敌人带走了,怒不可遏,不顾荷枪实弹的敌人的拦截,一齐往里冲,那浩大的声势、慑人的威力真与山洪暴发一样,一发而不可收。人数不众多,不可谓之山洪;没有冲天怒气,也不可谓之像山洪:没有“冲”的动作之猛、勇,更不可谓之“山洪”。这几点正是愤怒的工人与山洪的相似之处,表达了工人兄弟对少奇同志的信任、热爱、拥护和对敌人的仇恨。这样的意义和情感,只有这样的语言形式才能表达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对修辞概念的教学,目的就在于纠正多年来单纯进行语言形式的教学而脱离对语言本质内容的理解的错误做法,保证语言形式的教学与语言内容的理解的和谐统一。我认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既非单纯工具性,也非单纯人文性,而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点也是以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为理论依据的。
  
  二、教学的形式与教学的内容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重要标志。但是如果只是盲目地一味追求学习方式的新颖而不从学习内容的实际需要来考虑,则会使教学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其实,这种现象己经在课改中大有存在了。比如表演是课改中被教师所青睐的一种教学形式。但是什么样的内容适宜表演,许多教师并不认真考虑。实际上,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适于表演,而庄重、崇高的思想内容,表演只能产生滑稽效果。请看下例:
  《长城砖》一课中,写了一块被运送到美国的长城砖,躺在垫着软缎的玻璃匣子里,陈列在镀金架上,接受人们的参观和赞美,曾经妄自菲薄的它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教学中教师随便找来一块青砖,甚至是家里砌墙的砖,让学生模仿参观的人来围着它走上一圈并说出课文中的赞美的语言,学生非但没有对长城砖的价值有丝毫理解,对中华民族坚强、刚毅、庄重的伟大灵魂有丝毫体会,相反以游戏的态度对待表演,产生了事与愿违的效果。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类似的形式脱离内容的现象还很多。比如创设情境本来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语言,可是不适当的情境反而阻碍了对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例如《丑小鸭》一文,学生所以爱读,是因为丑小鸭历经磨难,之后终于变成最美丽的白天鹅。这是故事的悬念起了引起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上课伊始,运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先把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再现出来,学生对阅读文本还能有多少兴趣呢?这就是教学的形式与教学的内容不和谐造成的负面效果。
  
  三、阅读教学设计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辩证思维:
  第一,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钻研教材和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读到“遥看瀑布挂前川”,不但要知道诗句写了什么,感受到瀑布的恢宏气势,更要知道是怎么写的。要感受到一个“挂”字,把遥望中的瀑布比作了从悬崖一直到河流上的一条巨大的白练;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不但要知道桑娜是一个穷苦而善良的妇女,更要领悟到她的善良是运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第二,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去考虑选择何种教学方式、手段。要多考虑类似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内容适宜自学,哪些内容适宜合作学习;朗读、略读、默读、浏览等读书方式各有哪些独特的功能,适合于何种情况下使用……每一篇课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不同,那么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成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就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课文的教学。形式来自内容,把教学内容研究透了,方法便水到渠成。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这样的辩证思维去剖析,这样也许能够去除偏执,走出误区,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