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作者:李贵臣
(一)问题情境设计不科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探究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教学实际中存在着:
1.创设的问题情境模糊不清、超越现实,把学生引入陌生环境。
2.问题情境与所学知识牵强附会或偏离主题。
3.提出问题的方式不恰当或问题过难过易。
4.为设情境而设情境。每节课都创设问题情境,好像没有这一环节,这节课就不完整。
问题情境应是一种安全、和谐、民主、向上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究新知识的渴望,有一种自激向前的冲动。创设问题情境一要有目的性,让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到什么或将要具备什么能力;二要有可操作性,问题情境应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产实际这些角度创设;三是要有探究性,问题难易要适中,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广和延伸。
(二)探究过程只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些教师对探究本质认识不到位,在探究教程中只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旁观者和检查者,只注重探究活动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探究过程中“质疑、探究、发现、思考”的实质,错误的认为自主探究就是给学生活动的时间越多越好、老师讲得越少越好。这种放任式的自主探究实质上成了麻木的自习,不能朝着有利于转化学生能力的方向进行。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能及时指导,学生不能很好认识自己、纠正自己、超越自己。由教师于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在探究中存在怎样的问题,探究活动也难以深入。即使一些优秀生能够质疑,因无教师的指导也难以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进而无法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往往把课本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空白。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及时指导,明确要求,让学生动脑去思考、去发现,完成知识的迁移。这种探究获得的体验已不仅仅属于知识的范畴,已经上升到理性,扩展到情感价值观等领域。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运动场。
(三)因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互动形式化
为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旧方式,“安静的听、默默思考”的旧方法,教师人为地把课堂弄得热热闹闹,忽视了内容上的革新,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张扬个性的新目标。主要表现为:
1.教师在课堂上用问题贯穿教学过程,形成满堂问、疑处问、易处问,“是不是”、“对不对”,“明不明白”之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或是教师讲出推理过程,让学生回答显而易见的结果。看起来有问有答,实际上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遏止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为突出课改思想,将一些不必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看似学生动起来了,实则无目的无价值;或是把很难的问题也让学生分组讨论,看似学生深入探究,实则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只是在迷惘中思考,大部分学生凑热闹。即使分组讨论,只按原有座位分组,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层次。
互动生成的课堂源于教师匠心独运的设计,源于教师驾轻就熟的引导,不应是师生们浅层次的沸沸扬扬对白,不是简单识记问题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互动思考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探究真理,共同体验思维的高峰。
(四)因追求教学现代化而滥用多媒体
恰当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化抽象繁杂为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果。一些教师把多媒体的使用作为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当作教学现代化的标志。但是过多地频繁地使用多媒体不仅干扰教学顺利进行,而且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一些应该学生动手画图探索变化规律的过程也直观地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学生就失去了探索的机会,没有动手绘制没有亲自体验,对图形的特点和性质自然也少了些深层次的理解。应由学生探知的东西,变相地强行灌输给学生,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积极性。时代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但在整合中切忌为了课堂的点缀而滥用多媒体,使之成为画蛇添足之举,成为喧宾夺主之器,更不能用电脑去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不足反映出了一些教师的课改理念还不成熟,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本质也认识不到位。探究式课堂教学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照搬照用。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新课标,积极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只有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才能胜任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