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巧借“语感点”训练语感
作者:谢跃春
“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每一篇文章、每一节段落抑或每一句话,都有一个内容凝聚点、情感迸发点,这正是语感训练的“语感点”。可以借助“语感点”,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整体认知,感受“语感点”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某些教师常常先从课文中“挖”出一段话,再以缩句的方式省略掉句中能够体现描写特点的片断,让学生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省略掉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需要重点分析,尤其在朗读时要重音读或变声读等等做法。从语感培养的角度来讲,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因此,应注意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上去进行感知,通过反复的阅读揣摩,让他们自我发现文章的焦点或亮点所在,获取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感受。例如讲授《船长》一课时,让学生找到令他们印象最深的词句,如“给灾难下达命令”、“履行做人之道”、“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等词句,并进行反复朗读,围绕这些“语感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在此基础上再讲解这篇课文,学生就好理解了,也就是在分析和朗读这篇文章时,将语感的培养与语感点的分析理解联系到一起。
(二)重点分析,感悟“语感点”
学生在认识到“语感点”的存在后,教师还要适当引导,透彻地分析语感点为什么会是焦点、亮点或重点,进而增强语感。此阶段的训练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变形式的“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手段,通过领读、范读、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竞赛读等方式围绕语感点进行反复的感悟,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语感点的妙处,以便从语感点中得到语感的训练。
2.多形式的“说”。“说”是语文课中信息交互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让学生围绕“语感点”,以复述、转述、“说收获”、“说感受”、“说问题”等形式,在相互的交流中培养语感。刚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抓住题目中“心脏”这个题眼反复朗读,再围绕这个“语感点”展开讨论,诸如“为什么要带回自己的心脏呢?”、“肖邦真的就挖出自己的心脏吗?”、“爱国非要挖心脏吗?”等问题接连问出,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待到课文讲完,我又要求学生回顾刚学本课时提的问题,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于是语感的逐渐积累便在相互交流中得以体现,而这一切的产生完全来自于“语感点”——“心脏”的觅得。
3.换形式的“演”。“演”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更高境界,从“语感点”出发,以扮演角色、构思场景、想象对话、设计动作、揣摩神态,甚至有限度地改编文章的情节等手段,实现对语感的培养。讲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抓住文章里讲到的爱因斯坦“像从童话书里走出来的”、“伟大”等语感点,还有小女孩“边走边玩、手把手教”等语感点进行充分想象,设计出了“在路上”、“在爱因斯坦家里”这样一部两幕话剧,借助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由点辐射,迁移“语感点”
“点”的突破可以带来面的提升,语感点只是文章的一个部分,阅读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对语感点的深层认识,来达到对课文的其它部分的影响。“语感点”是精华,是内蕴深厚的一个载体,它可以将学生对它产生的感受水平和感受角度影响迁移到其它内容上去。“文章是最好的例子”强调的是课文的示范性,那么不妨认为“语感点是最好的例子”。
1.让学生从语感点出发,进行扩充或续写,从而达到对其他内容的回顾。如大家所熟悉的《穷人》一课,可围绕“我们以后的日子该怎样过”等“语感点”,从“桑娜掀开帐子”起,让学生进行续写。
2.让学生将“语感点”和文章其它部分进行比较,得出对语言精华部分与其它部分的不同点及相互关系,从而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如学课文《埃及的金字塔》,可以让学生围绕“宏伟而精巧的建筑”这个语感点进行分析,得出这个语感点在文章是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并起着总结金字塔特点的作用的结论.
3.让学生将“语感点”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其他篇目的学习中去,实现举一反三式的迁移。如讲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后,学生知道能围绕住“少一人”这个语感点后,在学习《赠汪伦》一课时,就知道要抓住“不及”这个“语感点”进行理解。
4.让学生将“语感点”的学习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口语交际和作文练习中去,有意地让自己的话语和作文中加入富有代表性的“语感点”,加深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内涵。
综上所述,对于语感的培养,“语感点”的利用有着独到的作用,但语感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法受文章本体的限制,应用上存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相文而定,以免造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