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作者:耿艳辉
(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从师生关系上来讲,要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来讲,教学活动就是师生相互沟通、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从教学的方式上来说,要多一些讨论和思考,从而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发表出来。老师应给予学生多一些肯定和引导,在不断的肯定和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求知的方法。
(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机会。
首先,从数与计算这一类学习难度较低、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开始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比如学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后,再让学生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者,让学生学习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比如周长、面积、体积、统计图等。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习目标,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前两阶段的训练学生基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掌握一些自学方法,这时便可以让学生自学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但这一阶段仍然需要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合作。
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这样必然影响数学的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从学生的长远考虑,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获得启发。
3.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质疑、迁移、类推、对比、实验、分析、归纳、综合等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效率奠定基础。自主不是放纵。脱离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是不现实的。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己主导作用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三)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
1.要更新教师教育和教学的观念,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2.教师知识结构要更新。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3.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英国哲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的明确知识,如果从来没有在水中折腾过,那么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为你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游泳是在游泳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因此,数学教师应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即一看到条件信息,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并体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要充分揭示思维过程,使学生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分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教师要想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将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学会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探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