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综”在何处

作者:崔益林




  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目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老师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的一块热点、一大亮点、一个考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命题现象,毋庸置疑,“新课标”给了明确的答案:因“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也就是说重点体现在一个“综”字上。无疑这样的解释是精当的,同时也是具有权威性的。那么如何去准确地把握新课标所陈述的这样一段话呢?笔者想结合自己在指导毕业班复习这一板块时的一点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究竟这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它“综”在何处。
  先来看两条2007年中考语文试卷上有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试题。
  ①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里准备在这天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假如你参与了这次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8.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19.“小演说家”明明准备在活动中作“我是如何读书的”主题演讲。他为撰写演讲稿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但有一则不符合他演讲的主题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不符合要求的理由。
  材料一:现在常听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绝学不到什么技巧。(节选自茅盾《沦“人迷”》)
  材料二: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
  材料三:最近,东方图书市场内各类包装精美的高价图书特别畅销,不少人买了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戚朋友的。对此现象,有关学者认为,将包装精美的图书作为礼品送给别人,虽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但如果仅限于此,就会流于形式,导致读书浮华风气的蔓延。(摘自07年3月8日《今日早报》)
  20.4月22日下午,你去邀请语文王老师参加这次班会活动。请你将对王老师说的话写出来。 21.为配合这次活动,班里还准备办一份读书小报。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为这份小报拟写一个栏目名称,并简要介绍这个栏目的内容。(栏目名称为4个字)(2007年安徽省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第18-21题)
  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世界上许多国家过母亲节,但母亲节的日期不尽相同:美国、意大利等国都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法国的母亲节是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泰国的母亲节是8月12日。
  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以提醒人们不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1) 假如我国的母亲节已经确立,请你仿照下面示例(200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句式,为我国首届母亲节拟定一个宣传主题。(宇数不限)
  示例:营造绿色城市 呵护地球家园
  答:______________。
  (2) 假如从下面的候选人中推举—人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写出理由。
  候选人:孟母(孟子的母亲)岳母(岳飞的母亲)冰心
  答:______________。
  (3) 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
  答:______________。
   (2007年河北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第4题)
  无需过多去分析这两道试题,但是由此可以发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一些规律。尽管这些试题在实质上始终还不能摆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的特点,但就其形式而言,还是体现了综合性“综”的特点。翻阅手头近100套200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对其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综”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所谓的“综”其实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一)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
  作为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它不可能只涉及哪一个方面的问题,固然要体现出它综合性的特点,像2007年南京市的一道极富影响力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就明显地考查了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另外像河南省的第7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陕西省的第5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这里我们不妨拿2007年齐齐哈尔市中考试题第8、9题,来说明这一问题,题目是这样的:
  齐齐哈尔市某中学初三某班开展“漫游语文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在总结会上,有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了汇报。
  第一小组发现这样一些字:
  家俱(具)另售(零)烧并(饼)
  第二小组发现广告中常有这样的“成语”出现:步步为赢咳不容缓默默无蚊
  第三小组在报纸中发现这样的标题:
  超女“粉丝”成千上万东北“玉米”不减当年
  8.结合三个小组的汇报,说说你从中发现的语言现象。(答出两点即可)
  答:______________。
  9.假如你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
  很明显,这是一道具有综合性质的实践题,考查了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命题者把它放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来考查学生,绝不仅仅考查学生的识字的能力,自然还将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二)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综合
  为了陈述这一问题,这里还是先来看2007年广东汕头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第6、7、8题。题目是这样的:
   班上将开展“话说广东历史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你在活动中介绍一位广东历史人物。为了完成任务,你将采访有关人士。
  备选历史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詹天佑、孙中山、廖仲恺、蔡廷锴、彭湃、叶挺、叶剑英、秦牧、李小龙(也可另选)
  6.你准备介绍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你打算采访的对象是_______。。(写出采访对象的身份)
  7.为联系采访,你打电话给采访对象。开头你该怎么说?要求说明目的,语言得体。涉及学校名称和自己姓名时,请用A、B、C等字母代替。
  你说:______________。
  8.请你根据需要,拟定3个准备在采访中提出的问题。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试题,它不仅涉及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历史学方面的知识,如果我们的考生在答题时仅就语文知识这个角度去答题,势必会使答题不够完整,从而导致失分,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这是一道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综合性试题,然后再按照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试题的特点去答题,就不至于出现失分现象。
  类似的试题还有像2007年河南省的第7题,2007年山西省的第3题,2007年江西省的第4、5题,2007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第6题,成都市的第14、15题等等都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科知识综合性的特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