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中学生请客送礼风的归因及教育对策

作者:易晓勇




  [摘 要]现在中小学生中存在请客送礼、攀比成风的恶劣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应对这种行为呢?本文主要从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扮演以及用传统思想进行教育等方面提出解决之道。
  [关键词]逆反心理 权威 学生亚文化
  
  当代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行为心理,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变化。学生之间频繁请客送礼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人际交往关系的基本准则,。然而当这种“礼尚往来”变得不由衷或者是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时候,就必须对这种行为做出相应的规约。这是关乎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能否形成的重要问题,教师必须重视这种现象的成因,并对此采取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一)学生文化的表现
  当代的学生有十分强烈的逆反心理。从含义上看,逆反心理“是一种脱离习惯轨迹和定势而对外界刺激采取抗拒反应的心理现象,它可以表现为情感淡漠、心理失衡、生活代沟、人际关系困惑等盲目躁动行为及矛盾无适的思想倾向;在学校里,学生不喜欢同老师交流,注重感性轻视理智等,也都是逆反心理的苗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
  1.家庭充裕的物质条件使他们衣食无忧,导致他们在精神需求方面有更多诉求。现今城市中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家庭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成长空间。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模型,在孩子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很容易被满足的情形下,更高层次的需要就变得格外强烈,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等。具体到学校教育中,就是学生亚文化气候的生成。学生之间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处事公约。亚文化气候的生成,能给学生提供集体归属感,他们中的某些人甚至会因为某种维护集团公约的行为受到集体的称赞,但是中小学生是一个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的群体,他们的亚文化型往往与主流文化保持疏离状态:学生们的追星、造星风潮为家长和教育体制所不解,这正是学生亚文化以集体亮相的方式在彰显他们自身文化独立性,并以此满足他们对于集体归属感的诉求。
  2.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自由度扩大,与教育者处于平等参与信息交流的地位。现在大中城市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增多,当学生发觉自己与老师处于同等的信息接受地位,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不再是理所当然的受教育者。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教师、家长往往是通过孩子们的介绍才认识了新的网络词汇。这种信息传播地位的转换使得学生认为老师落伍了、过时了、脱离潮流了。而教育者短期内难以对这种换位做出适当的应对。“老”理念与“新”潮流之间的隔阂自然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也由此形成。
  (二)教师应适度树立权威
  学生中间流行一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表明在学生心里仍有与老师地位的“上”“下”之分,中国传统尊师重教的观念并没有消亡殆尽。在学生心中,老师还是受到尊敬的。有权威的老师往往能让学生在芜杂的文化选择中找到令他们信服的核心准绳。
  权威是什么呢?“权威即权力与威信的结合,是一种能改变他人思想行为的影响力。权威用在管理过程中,常常以极简单的方式运作,有的时候甚至一个字也不需要说,被管理者就能清楚而迅速地懂得,要他干什么,不要他干什么,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方式。”在学生中间树立教师自己的权威,不但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集中注意力的效果,更能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令行禁止的积极作用。
  这种权威的树立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能达成一定程度的互信:当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时,学生应思考如何配合老师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方式;当学生对老师的某些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时,老师应心平气和地与之平等交流,争取结合学生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育工作,从而在更人性化的平台上搭建教师权威的“司令台”。在正确面对中小学生中请客送礼成风的问题上,老师更应该发挥自己“灵魂塑造师”的权威作用,明令禁止不健康的攀比风继续刮下去,并申明惩罚措施,对学生在心理上进行威慑。一般而言,当老师有了明文规定后,一部分本不是心甘情愿卷入送礼风的学生就在行动上有了可依照的准绳,大多会自觉退出这个恶性循环的圈子;而那些依旧我行我素的学生则会自动浮出水面,方便教育工作者进行小范围教育,杜绝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现象的出现。
  (三)教师争做学生亚文化圈的领航人
  1.向学生展示成熟健康的优秀主流文化因素,借此转移学生在请客送礼上攀比的注意力。譬如,可以跟学生们讲述一些社会成功人士简朴勤劳的生活事例,从正面引导他们向那些优秀的人士学习勤俭的作风,从而避免直接批评引起的学生逆反情绪。可以讲讲香港特首董建华的故事:董建华在经营航运业时,身为有亿万家产的总经理,却只在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办公,生活简朴。简朴是一种美德,奢侈浪费才应该遭到耻笑。
  2.适当地跟学生探讨一番“个性”的含义。“个性”、“自由”等观念已经广泛植根于当今中学生的意识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生活态度有利于人性的多元健康发展,是值得青年学生学习的。教师可以在这个领域内适度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了解“个性”、“自由”的真正含义。教师可以提示他们:跟风攀比是展现自己个性的舞台吗?向同学表示友好,并不一定需要刻意花钱买昂贵的礼物,往往,发自内心真诚的祝福或者自己亲手制作的简单礼品才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这样,从“个性”角度向学生阐明攀比风的无益,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是一种耳目一新的警醒?
  (四)让学生明白“礼尚往来”的意义
  在着手解决学生的请客送礼风问题上,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教育,在“情由心生,礼尚往来”这八个字上作文章。
  1.向学生解释“情由心生”,让他们明白发自内心的情感弥足珍贵。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真情真意的国家,所谓“礼”也都是先源于人的内心情感需要,而后才逐渐约定俗成为礼法制度的。譬如,孔子在《论语》里教导子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指出子女为父母守丧并不纯粹是处于礼数限制,而应是子女发自内心的对父母养育之情的回报。“礼”不是纯粹做做样子摆摆形式的“面子”问题,而是立足于真情真意的基础之上对人们的行为做的一个总结。
  2.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礼物的“礼”并不等于“礼尚往来”中的“礼”。“礼尚往来”这个词语源出于《礼记·曲礼》,它讲的是人际交往准则,而并不是具体到今天他送了我礼物,我明天一定就要送更重的礼物给他这种地步。“礼”的含义大到包括 “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行的仪节”,中到“表示尊敬的态度或动作”,小到“礼物,用来表示庆贺或敬意”。所以,礼物只是“礼”最小的一个层面。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够让学生明白他们现在的请客送礼实际上是对“礼尚往来”做的望文生义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
  3.教师还可以以长者的身份,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向孩子们讲述学生时代纯洁简单的情谊之可贵,让他们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友情,不要过早用金钱污染了纯净的友谊。同学之间互送礼物表达欣喜之情,不需要太过华丽的包装和太过昂贵的价格,自己别出心裁的小制作更能成为日后珍贵的回忆。往往教师以自己的感受为蓝本的讲述能让学生更有亲近之感,促使他们在这上面想得更深远一些。
  
  参考文献:
  [1]杨章钦.对逆反心理及其克服办法的几点思考[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2]李忠衡,李艳.班主任权威的失落与补救[J].教学与管理,2004,(5):15.
  [3]程昌明.论语·阳货[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