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偏远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和设想

作者:罗国军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广大教师正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一个崭新的课堂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受地域、师资、经济、思想观念方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全面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困难很大。本文试图就偏远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设想。
  [关键词]农村学校 新课程改革 现状 设想
  
  (一)偏远农村学校的教育现状
  
  1.教师年龄老化。很多地处偏远的小学,一般只有几十个学生,实际上只是一个教学点。这样的教学点一般只配备了一至两名教师,年轻教师不安心在这样的学校工作。现在能留在这些偏远村小的教师,80%以上是年龄在55岁以上的老教师。教师高龄化,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新课程改革的进行。部分偏远地区的老教师的教学方式单调、程式化,无论备课、上课,始终是那种千篇一律的模式,很少有人愿意去尝试新的教法;其次,教师高龄化,随即而来的问题是,教师的身体状况差,受家庭琐事拖累的多,要他们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也有些教师试图接受一些新的东西,改变一下教法,但真正做起来,困难很大,要教具,要电教设备,而学校除了书和课桌外,没有多少像样的实验器材和电教设备。这样一来,莫说按新课程要求让学生接受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全面教育,就连起码的课堂教育,也是枯燥乏味的。学生整天在教室里看着一个老头在表演,不腻才怪哩,学生厌学、逃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2.受经济意识影响,轻视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很多农民选择了离开家园外出闯荡,把子女寄养在父母或亲戚家。部分外出打工人员是赚了些钱,但农村留守儿童成了一个孤立的、受教育不完整的群体。父母为养家度日挣钱,很少关心子女的学习,爷爷、奶奶就更没有精力和能力去仔细帮助、督促孙儿、孙女的学习。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就形成了一种意识,书读不读无所谓,只要长大了,有了力气就能外出挣钱养家糊口。在一个农村小学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校长留下几个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不到半个小时,就来了几位大爷、大婶,他们进校门就嚷开了,说我的孙儿、孙女读书差不用你管,你校长把他们留下来,如果单个回家在路上出了意外,你校长负不起这个责。这位校长被弄得哭笑不得,耐心解释说“抓教学质量是我校长应该做的,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他们的回答却让人瞠目结舌:“把伢子送到学校来,是让你们老师照看,书读没读好不要紧,只要长成了个儿还怕挣不到钱?”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一个轻视教育的氛围。也难怪,穷乡偏壤,在家主事的是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狠批学而优则仕”的半文盲或文盲,对外面世界的变化了解甚微,他们一贯都按最简单的思维处事,吃饭学会用筷子就行,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还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
  3.学校基础设施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很多学校的校舍还是1995年“双基”达标时修建的,这十多年来,虽然各级都非常重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但无奈缺少经费,学校由于校舍维修、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已经负债很重,再也难从办公经费中挤出钱来搞学校建设。由财政统筹的义务教育经费只能勉强维持学校的教学开支,各校也拿不出钱去添置实验器材,已有的器材也已损坏,残缺不齐,很多学校连续五年来都没有添置过一分钱的教学器材。上级配备的远程教育设备就从没有开通过,不是质量问题,就是教师不会用,电脑、电视机成了摆设。教师教学上急需的教具学校没有,很多教材上给出的学生探究活动就成了纸上谈兵,于是乎,新教材老教法,学生更加不能接受。
  4.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感兴趣。现在很多教师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如今的学生难教!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艺术性。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受师资条件的制约,教师自身素质普遍较低,他们不愿或不能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教材的创造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组织课堂内容,围绕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进入探究情境、自主学习,去设计组织课堂内容,要做好这一步,教师是要花费一番功夫的。但事实上,教师没有做好这一步,更何况现在的学生,他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图文并茂、五彩斑澜的世界,只有新奇的东西才能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兴趣。教师的课堂不是让学生看电视、电影,但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堂感兴趣,除了语言(包括肢体语言)的艺术性外,不设计点花样,不摆出点新鲜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是不会跟着走的。而很多片小、村小的教师,备课简单,应付检查,上课时缺少生气,慢条斯理地说教,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硬着头皮坐过一、二年,对读书就再也提不起兴趣。
  二是学生思想越来越趋向封闭。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相互之间的联系少了。每个家庭的少年儿童是家里的宝贝,有的大人们怕小朋友之间交往会惹事,会耽误学业,时时教育他们不要跟别人混在一起。少年儿童的交往活动少了,自主动手的机会少了,许多少儿从小就成了“笼中鸟”,没有了那种少年儿童应有的天真活泼,思想上趋于封闭,心里有什么想法不愿意跟父母讲,也不愿意跟老师讲,对任何人都心存戒心,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蛮横心理。对待老师的教育,表扬时就高兴,忘乎所以,批评时就怨天忧人,推卸责任,很少检查自己的过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工作方法不细致,极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关系僵化,有时还会引起直接冲突。
  三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钱,很多偏远农村的家长,为了子女舍得花钱,甚至只要读书的伢子提出要钱,家长从不回绝,渐渐地这些“小皇帝”、“小龙女”们就形成了一种养尊处优的习惯,不愁吃、不愁穿,他们缺的就是一种敢于吃苦、敢于拚搏的精神。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躲避,老师在学习上要求稍微严格一点,就不卖教师的账,教师有时也真没办法去对付。
  
  (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设想
  
  1.定向培养一批教师。针对偏远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的问题,要迅速定向培养一批教师,补充到偏远学校去,如果从目前现有的教师中进行调整,困难重重,工作难度很大。而靠提高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的待遇,鼓励年轻教师到最艰苦的学校去工作,经费上难以保证。建议有关教育职能部门挑选一批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可以签订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支教的合同,从行政制度上给予约束。
  2.提高全民新课程改革的意识。每个教师都参加新课程培训,基本上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任务、目标和做法。教师固然是新课程改革进行的主要力量,但本人认为,各级行政领导甚至每一个公民,对新课程改革内容也要知晓。因此,要广泛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新课程改革的意识,让全社会都形成共识。这样,教师才不致于孤军奋战,按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教育教学才能顺利开展。
  3.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虽然各级政府为增加教育投入想了很多办法,这几年也确实增加了义务教育经费,并且有了一定的保障。但现在的问题是,一是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过于单一,筹措经费依然难以满足教育支出。二是教育经费的支出上还有漏洞,对教育支出的审计力度有待加强。三是对教育经费的各个开支项目要做到专款专用。四是教育职能部门的采购行为,要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提高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率。
  4.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是要求教师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可以采取假期集中培训,也可以是名师巡回指导,还可以是本校内、校与校之间教师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二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要大兴扎实的教研教改之风,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提倡教师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校情的新课程改革的路子。
  三是严格规范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历教育行为,要让教师的学历教育真正成为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教育,而不是只要交了钱就能拿到毕业证,要杜绝教育的腐败现象。
  5.要切实加强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研究。诸如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各校设置心理咨询室等。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如果能让每一个教师都能详细地了解现阶段少儿的心理成因,帮助教师处理好师生关系,对新课程改革无疑将是一个莫大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