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历史与社会课程网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张雪琴




  
  (四)及时探讨评价,共享学习成果
  
  各学习小组自由选择呈现资料、分享成果的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小组或个人抢答、展示实物和图片、声情并茂的讲解等。呈现方式的自主选择和多样开放,可以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将知识“外化”。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其他组进行质疑和补充。最后师生就共同关注的问题或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入探讨与实践。讨论交流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良好形式,它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在讨论中学生以合作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相互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同时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尽情发布在BBS上。
  教师对学生的建构信息进行及时评价反馈,不但能使学生对自己一个阶段的信息建构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成功或成就感对下次知识的“同化”、“顺应”所产生的巨大驱动力。为此,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各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对本课论题形成整体的认识。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真正发挥课堂组织者的作用,一方面做到了解学情,及时调整学习重点和难点,继续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另一方面要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讲学生的、老师讲老师的“学生老师两张皮”的现象。也才能避免学生呈现的资料反而有碍于独立观察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教师针对小组学习反馈,作评价式、解疑式讲评,师生进行有深度的问答交流,学生在更高的学习难度上进行更深入的参与。教师在精讲点拨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思考、想象、概括、主动探索领悟。教师要抓重点,排障碍,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教给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要和学生关系平等,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给学生以示范、启迪,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五)深化学习活动 ,形成新的认知
  
  在师生与教材、资料的多维多向互动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解决在学习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从而生成新的情感与认知,形成新的技能。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基于问题的学习不同于个案调研,学生必须依靠自己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研究别人的解决方法,这样他们就好像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一样。历史与社会课的问题设置应该注意:要与学习内容相联系,能够涉及多学科的复杂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要形成逐步深入的认知阶梯;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有新异性;与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联系,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
  
  (六)作业评价多样,巩固深化体验
  
  在该阶段,一方面学生之间按照评价方案互相评价合作伙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对小组协作、学习者独立自主学习分别做出总结和评价。教师重点关注学习的过程、个性特征以及小组之间的动力学关系,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
  在作业的设计上,形式要多一些,开放一些,灵活一些,不要拘泥于传统的题型,也不要拘泥于一定要在讲完课后做一些填空、选择、简答类的练习。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表述等,就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因此,练习最好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要给人感觉既做了练习又没有做练习,引导学生产生新的东西。这样,整个的教学才有特色,才能吸引学生,才会使学生学有所得,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例如结合《帝国新政》的学习内容,笔者组织学生深入探究: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办法沿用至今,有其合理性,但弊端却也不断暴露,应试教育带来的许多问题,也许同学们就并不陌生。有没有更加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人才选拔办法呢?学生可以通过BBS提交作业,也可以把研究小论文等作品放在校园网上交流共享。
  总之,在网络教学中不但要注意教师的教,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在参与中逐渐养成“自主发现、自主质疑、勇于探求、合作参与”的学习习惯,逐步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这应该是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勤.协作学习与网络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0,(5).
  [2]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1,(6).
  [3]粱瑞仪.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1,(6).
  [4]王迎.网络化课堂教学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