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作者:尤翠倩
(一)重自主形式,轻学习效果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们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了自主学习形式,而忽视了学习实效。
1.现象一:一位教师教学《鲸》的4至7自然段时,指导学生总结出这几个自然段总写鲸的“生活习性”,分别从“食物、呼吸、睡觉、寿命”四方面写的。接着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那段,不到两分钟,学生正读得起劲。老师就叫学生依次汇报了,汇报时老师问一个问题,学生举手回答一个。
2.反思:①难道自主学习前老师不指导学生概括出各段内容,学生自然就总结不出来吗?显然这是不相信学生,其实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一定能解决。②不到两分钟时间学生能深入学习吗?学生的自主学习刚刚开始就昙花一现似的结束了。有的学生刚读完一遍,有的学生正读得起劲,老师就让他们停下了。没有充分的读,更没有深入的思考,学生能有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吗?③既然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自学,那汇报时为什么又要按课文顺序依次进行呢?既然是学生自主学习,深入领会、感悟,为什么汇报时不让学生自己谈,而要一问一答呢?这样岂不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仍然牵着学生鼻子走吗?表面看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学生是被动学习。
3.对策:①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要大胆放手,先不告诉学生所学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然后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让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学生一定会有很大收获。②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只要课文段落之间并不是承接关系,应该让学生自主汇报,自己学的哪一段就讲哪一部分,不必依照课文顺序依次说。学生汇报时,应让学生讲理解、讲感受、讲体验、讲作者表达方式等。老师不能问得太多,搞串讲串问,学生没涉及的主要内容,老师可适当启发引导。
(二)重读的数量,轻读的质量
老师们都知道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也重视学生读书。但很多老师在具体操作时常常指导不力,效果不佳。
1.现象一:一位老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把第5自然段让学生反复齐读了5遍。另把第7自然段中“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这一句写在小黑板上,问:“这一句应读出什么感情?”学生说读出伤心的感情,然后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努力读出伤心的感情。
2.现象二:一位老师教学《凡卡》,让学生齐读全文。学生开头读得起劲,渐渐地声音小了,有的孩子只是张嘴,不出声音了。
3.反思:①难道让学生一遍遍重复地读就是以读为本吗?这样机械重复地读,其实是呆读、傻读,学生毫无收获。教师忽视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对段落中优美语句视而不见。②单独的一句话,不联系上下文,学生能体会出感情吗?这显然是把感情朗读抽象化了。这样把前后相连的一段话,一句一句地割裂开来,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抽出来读,势必割断情感,不利于感情朗读。③难道放声朗读是读书的唯一方式吗?像《凡卡》这么长的课文,为什么要让学生马拉松式地读呢?学生已读得筋疲力尽,能边读边想吗?为什么不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呢?
4.对策:①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文章中的重点段、重点句群要多读,但要加强读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指导性,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传情。②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首先要激发学生情感,体会情感,许多时候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酝酿。因而真正体会感情朗读不能单独拿出一句话来读,最好是全段的读。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默读、速读、浏览、略读,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在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同时,低年级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开始学习默读,中年级要培养学生略读能力,高年级要培养学生浏览、速读能力,以提高读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