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开发应用校本课程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韦迪兴




  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是贯彻“新课改”,实施“新课标”的一项内容,也是建设新校园文化面临的新课题。2004年以来,笔者为在教育实践中,全面地把握和深入贯彻“课改”理念,落实“新课标”,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促进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努力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实施环境教育,在提高学生环境意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谈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具体做法
  
  1.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编写环境教育校本教材。“新课标”提倡学校课程可以由“学校独立开发或联校开发”。笔者按照这一要求,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编写了三亚市第一中学校本教程 “环境教育读本”,分发到实施课改的2003、2004年度初一年级,并安排课时和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2004年又对其进行修订,改其名为《三亚生态环境教育》,由高一、高二年级学生选用。该书具有如下特点:①联系本地、本校生态环境实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②突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改理念,所编写的环保知识和内容,所编入的环保活动案例,都利于学生自学、自读。
  2.充分利用编写出来的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学习和开展环保实践活动。我们利用每周2节课时间,采用专题讲座的方法,让学生阅读、学习和讨论校本课程内容。通过学习、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们对环保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还先后进行了专题实践活动、“6.5”环保征文评比等活动,组织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的生态环境,并在调查之后举行汇报展示课。
  3.充分利用学校的其他课程资源,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活动。①利用学校电脑室播放环境教育VCD环境教育录像。②向全校各班分发《三亚环境保护》杂志让学生阅读。③利用学校的广播设备,播放环境教育的宣传资料。④利用学校的黑板版,出版环境教育宣传板报。⑤利用学校生物实验室的标本挂图,向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的教育,还利用学校的仪器、实验材料进行环保实验活动。⑥利用校园,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生物多样性、鉴别动植物种类等环保实践活动,以及栽花植树、清洁校园等活动。⑦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组织学生阅读环保书籍和报刊。⑧利用学校的野生动物标本室,组织学生参观。
  
  (二)成效
  
  在学校的支持下,通过三年多来的实践与努力,该课程在落实课标措施,促进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1.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环保科学知识和环保科学水平,提高了环保科学调查、实验、探究能力。初一(三)班的《调查学校周围环境》实践活动课曾在海南省第二批课改实验区作优质课展示,受到到会的200多位全省各地教师和省课改办领导的好评。该课也被省课改领导办公室指定拍成录像课在省课改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培训班上和全省各地播放。同时,该课案例在全省学校推广,被评为三亚市优秀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等奖。该活动设计被评为海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优秀设计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另外,综合实践案例《细胞癌变》、《人口老龄化调查》案例获海南省一等奖、全国综合实践研讨会一、二等奖。
  2.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写作水平。学生们通过学习和参加活动,经过阅读、探究、观察、调查、讨论、写作等环节的实践和锻炼,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教学质量由此得到提高。同时,通过撰写论文,提高了写作水平,许多学生作品质量颇高,获得了省、市有关部门的奖励。
  3.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4.促进了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通过开发应用校本课程,促进了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也促进了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开展。
  
  (三)几点体会
  
  1.学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联系本地、本校实际开展环境教育活动,能促进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是促进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途径。
  2.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能有效地培养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使“课改”的理念得到落实,是促使“课改”各项要求得到落实的良好措施。
  3.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将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而校本课程则是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之一。教师应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效地选择和整合这些资源,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新课标”各项要求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