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刘云波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情感在人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活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借助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仅就历史教学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问题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历史教师进行情感教育,必须以情感教育目标为教学依据
  
  《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在“量”的掌握方面的要求明显降低,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来,体现了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历史课程标准》在保证知识“质”的掌握后,把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改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字面上的变换,还体现出课程标准在思想教育目标上突破了以往单纯重视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得到实质性的发展的新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这样规定的:“逐步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环境意识,认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历史教师要充分施展语言艺术的才能,做个情感丰富的人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播情感信息的最直接的工具。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要求历史教师将语言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和钻研。声音的清晰,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随着教师语态变化或欢快,或悲壮,或高亢,或低沉,陶醉于特定的语言环境,感受到教师的语言美,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在愉悦中接受知识。例如学习《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文天祥被捕后仍忠于国家和民族,誓死护宋,写下了表达自己忠贞气节的诗作《过零丁洋》。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这种感情,教师做了如下设计: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表达悲壮性),字幕逐字发送,以配乐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伴着旋律的变化,通过有节奏的断句和饱含深情的诗句,学生们终于理解文天祥至死不渝的民族节气,这首诗的最后也是高潮部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随后课堂上大概有半分钟的沉默。教师没有去打破这种沉默,而是“倾听”这种沉默,学生们随着音乐和教师的语言,进入了那个缅怀英雄的时刻。他们用“沉默”感知历史人物及其他们的情怀。试想在这里的教学,如果用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接给学生念一遍。这两种不同方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与培养,在心灵体验上的作用是不可类比的。历史教学中“导入”语言的新颖、“小结”语言的理性、“过渡” 语言的巧妙,都可以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情境,使学生主动地与历史“对话”。
  
  (三)历史教师进行情感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历史课由于内容枯燥,要学好并不容易。这就要求历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例如学习《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时,对于汉武帝如何才能解除“王国问题”的强大威胁,又不引起新的武装叛乱?的问题,可设计“出谋划策”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你会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学生讨论后,果然,学生们当起“汉武帝”想出了不少“鬼点子”,如派兵进驻、派官员去接管王国实权、挑拨王国间的矛盾,笼络收买、先礼后兵、暗杀、派人去做间谍、鼓动民心等。虽然没有一个学生答出用“推恩令”的办法,但经过教师的分析后学生们对比自己解决办法,从中感受到汉武帝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成效,进而体会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四)历史教师要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断,激发起学生情感因素
  
  典型的历史片断就是本身包含有丰富的情感因子,又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实际的历史真实。它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情寓于史,情随事迁,教师的情感应随着知识的讲授水到渠成地表达出来,离开了历史知识这个载体,情感就很难萌发。如学习《南京大屠杀》这段史实,可播放相关的视频影视,影片中展示日军的残忍与野蛮和血腥屠杀的场面,对学生造成强烈的情感震撼和冲击。当观察到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情感教育的时机就到了,可提出两个问题:“学习了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态度去对待曾经劫掠过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教师期待着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和情感对待这一问题,然而听到的答案却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喊到:“日本人太可恶了,我们也要“三光”日本‥‥‥”没有情感的历史不是历史,而只有情感的历史是非理性的历史。学生的这种观点,显然出于年轻人的幼稚和冲动,是一种狭隘的民族立场和情感的表现,缺乏理性和人文的意识,经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最终确立了正确的情感:吸取历史教训,追求民族平等与和平交流、共同进步的以理性为前提的情感倾向。最后又组织学生揭露日本文部省肆意篡改历史真相的实质,并模拟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主题为“以史为鉴,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的信,效果很好。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既有实践的问题,也有理论的问题。积极的情感培养对学生来说将受益终生,对社会也是巨大的贡献。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使历史教学更具生命力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