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怎样使高考作文有文化内蕴
作者:胡安林
一、经典文化意象的定位性原则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中心思想,都有一定的思路,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可以用一件事物来贯穿全文,或以这个事物为依托来组织全文。实质上古人早就深悟了这种写法,一提到杜鹃,就会有“杜鹃啼血”、“望帝啼鹃”等意象进入我们的大脑,从而更加深了杜鹃是“天地间的愁种子”的印象,所以许多文章都把杜鹃作为一种文化意象来表达忧愁、伤感、思念话题的感情载体,并以此作为抒情的对象或作为全文的线索。还有像青鸟(“青鸟殷勤为探看”)、梧桐、更漏、钟声、春花、秋月、华表、鱼雁(尺牍)等;当然也可以是一些古今的地名,如赤壁、凤凰台、岳阳楼、鹳鹤楼、易水、长江、黄河、秦淮河、上海滩;当然也可能是一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理现象,大漠白沙、江南梅雨、热带雨林、云南石林、桂林山水、世界之窗、浦东新景、虹桥机场、罗浮口岸、凯旋门、埃菲尔铁塔、金字塔、玛雅文化、自由女神像等。可以将它们中的一个或几个按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文章的主线或情感的寄托物,这样就容易写出一定的文化内涵了。
二、经典文化名人的分析性原则
如果能够在文章中围绕一个文化名人的事迹,比如生平事迹、思想观念、诗词歌赋,来演绎一定的话题,则文化味道呼之欲出。这就需要我们广泛地阅读,比如《名人传记》,名人相关的事迹、言论,所写的诗词歌赋,所持的道德理念。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在对文化名人的全方位的理解中,筛选出与话题相关的一些信息,并用自己的话组织出来,写入自己的作文之中。在历代文化名人中,很有必要去了解中国的屈原、陶渊明、诸葛亮、李白、杜甫、苏轼、文天祥、林则徐等,美国的海明威、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印度的泰戈尔等。不仅要了解他们的功绩,更要认清他们的不足,有时候,其不足就可能成为我们作文的一个亮点,比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谏屈原书》就是这样的一个好例。
三、文化经典故事的聚合性原则
展示作文的文化内涵,可以借用聚合原则,即是将与某一话题相关的几个片断、几则材料、几句诗词聚合在一起,共同展示一个与话题相关的主题。这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以准备足够多的与经典文化相关的信息。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必须搜集相当多的某一题材方面的文化信息,以便到时备用。例如你知道多少句关于写梅花的诗?能一口气地写出下列关于梅花的诗句吗?“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花妒”,“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江梅欺雪树槎牙,梅花飘零雪片斜。夜半和风到窗纸,不知是雪是梅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等。又如你有好多关于“牵挂”方面的经典故事,你知道下面这些故事和诗句吗?“孟母三迁”的故事,《游子吟》中慈母对游子的牵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出阳关无故人,天下谁人不识君”,《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牵挂,梁山泊与祝英台、罗米欧与朱丽叶、孟姜女与范喜良、牛郎织女等的故事,屈原对昏庸无能的统治者那绵绵无绝期的“牵挂”,或是岳飞、谭嗣同、林则徐、戚继光、郑成功等的对国家的牵挂。当然有了这些还不行,还必须具备能将这些东西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能力,要使它为你的作文所用。
四、经典故事的反方向演绎原则
高考中,可以将经典的有文化气息的故事反其意而为之,说不定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比如可以将经典故事的结局进行改编,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小重山〉后的选择》中作者将历史上岳飞在秦桧十二道军书之下不得不停止进攻回到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被害的经典故事,改成岳飞经过心灵的选择之后痛下决心,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拔寨进攻,从而收到较强烈的艺术效果。有时增加一些与历史相反的故事情节,使作品内容更为丰满充实,或者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再来一个相反的经典故事。在高考满分作文《刺秦》中作者在将历史故事进行了重新编写:将“我”假定为荆轲,再去刺杀秦王;先是偷进书房,发现了秦王的雄心大略,并因此引起了强烈的思想斗争:“百姓的苦痛是因为战争,假若秦统一天下可还会有战争?秦的国力乃诸侯之最强,六国自是无与争锋,杀了秦王于天下苍生何益?太子的个人恩怨与天下生灵的命运哪一个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应该如何选择?”这些都是由那一束竹简上的文字引起的。作者后边的叙述与历史相反,从反面着笔,反其意而用之:“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反面着意之举,文章才有了新意,也才在思想深度上有了更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