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浅谈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策略

作者:李玉冰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提问。问得恰到好处,问到点之上,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善于提问,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中某些细微环节,都需要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提问来帮助完成教学任务。
  
  (一)要有针对性
  
  提问问题要根据教学目的,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学目的、难点、重点来设计。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老师也能更好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1.明确提问目的。在这里目的是指教师所预期达到的教学目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问应当有显性的目标。提问的目标性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有的文学常识需要学生记忆,教师可从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出发,设计一些知识方面的提问,要求学生用所记忆的知识来答。如“柳宗元生活在什么年代?他是一个样的人?《捕蛇者说》是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的?‘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又如在上课初,教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可以提问:“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层次应怎样划分,结构有何特点?”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感知性的提问,帮助学生构建课文结构的整体框架,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促进认识活动的深化和完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写了哪几个事例?这几个事例各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品质和精神?”
  2.抓重点提问。所谓重点,即一课书的主要内容及教材后重点训练的项目。抓住重点字、词、句、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着重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样,主要训练的内容就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解决。
  3.抓关键处提问。抓住了关键处,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在讲授鲁迅先生的《社戏》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提问:“联系全文,你认为在这一自然段中哪一个词是全文的关键词?”经讨论,得出是“乐土”。然后再抛出疑问:“一个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土?”至此引出了作者在文中记叙到的几件趣事,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的目的不但是表达对自由、快乐、美好童年生活的向往与怀念,还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不满与愤恨。就这样,对“乐土”这一关键词所设置的的提问,挈领了全文主要内容。
  4.抓住课文的疑点设计提问。抓疑点提问,集中解决易产生疑问或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似懂非懂、似明非明之处。这样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释疑解惑,获取新知,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二)要有趣味性
  
  提问带有趣味性,可以打消学生厌学情绪,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大家都知道,一般有效的学习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设计提问的时候就应抓住课文的兴趣点设计。
  如上《故乡》一文,分析杨二嫂时,教师提问:“二十年前,人们为什么叫她‘豆腐西施’?现在(即二十年后)她又怎么样?文中‘圆规’指代谁?为什么用‘圆规’这个借代修辞?大家看书后作答。”经提问,同学们认真看书后,纷纷作答,各抒己见。结果,同学们在一阵笑声中,理解鲁迅笔法的犀利,语言的特点,更知道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二十余年来市民生活的日趋贫困。
  抓住课文的兴趣点提问,能给学生以新颖的刺激,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促进他们饶有兴趣地学习课文,找出问题答案。这样,学生在解疑中体味到欢乐和满足,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要注意深浅适度
  
  提出的问题只有深浅适度,才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提问的难度应以中等的学生为依据,因为所提问题难度太大,会使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就干脆坐而待之,淡化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处于沉闷,收不到效果。但是也不能问得太过于浅显,太浅了,他们就显得不屑一顾,从而挫伤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只有注意掌握提问的分寸,深浅适度,才不会让好的学生觉得太容易,也不会让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无能为力。让提问强化学生的兴趣,爆发思维的火花,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
  
  (四)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课文开头的提问宁浅勿深,宁易勿难。先提问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继而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他们更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因此不要一开始就堵住思路。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提问的难度也应逐渐加深,以便进一步吸引学生去探索知识。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对所学的课文理解得更深,对知识掌握得更牢。
  总之,提问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在教师引导下设疑、质疑、析疑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只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提问中的主体地位,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思维不断受启发,知识不断被深化,学生进而在学习上由量的积累升华为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从而进入“有效教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