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生活:数学教学的起点与回归

作者:袁丽景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更应该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开始,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具体、丰富、真实的问题背景下,认识并学习数学知识。所以,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生活中提炼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应该立足于教材,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因素,努力构建数学与实际生活相沟通的桥梁。
  ⒈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商场购物”的模拟情境:“小红去商店买了一枝圆珠笔和一本笔记簿,已知一枝圆珠笔的单价是2元5角,一本笔记簿的单价是3元1角,小红一共用去多少钱?”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就能求出是5元6角,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如何求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复名数转换成小数,再让学生列式计算,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相同之处,从而归纳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⒉在生活问题情境中深入。知识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原本是有生命力的,但负载于课程、教材后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学生往往会把生活与数学看成两个互不相干的事情,久而久之,会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放至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省、市、校各级课程课本相应而生,这也就说明了教材并非绝对的精典,因此,对待教材教师只能是凭借,而不能死守,因为教材中大多知识都经过了深层次的加工,不利于学生联想到自己的身边事、身边物,所以教师要从教材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再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的高度,最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⒊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升华。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这是数学教育的必然趋势,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表现在他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更在于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可创设一种生活中的操作情境,让学生自备一张自己最好的照片,教师以给照片加上装饰框为研究内容,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需要多长的装饰条为活动过程,以此来引出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及其求法。
  
  (二)数学中体验生活
  
  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在义务教育阶段显得最为直接。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作用。
  ⒈设计开放性作业,激活学生应用意识。传统的数学概念多,解法有套路,不能激发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学习的前提是让学生接触实际生活,感受实际生活,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生活加以综合分析,提炼数学因素,最终实现应用于生活的目的,使数学学习由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相联系的自我发展过程。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等方式,让学生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问题。例如,教学统计图表之后,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相关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并说说对于这样的数据有何认识与建议。再如,学完实际测量后,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求出与自己密切联系的两地间的距离。
  ⒉开设数学活动课,创设应用的机会。数学活动课与数学新授课和练习课不同,它是以解决某一个或几个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模拟的社会环境为舞台,把学生生活与数学知识揉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此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并探索其更广的应用领域。例如,创设“小商场、小银行、小车间”等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类问题。
  总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对书本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把低层次的生活经验变成高层次的常识,再通过提炼和组织,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最后把数学知识放到现实中加以运用。因此,数学教学只有遵循了生活这条规律,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