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振

作者:于小丽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认为把自己的活动事先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幼儿的思维便可很好地控制,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而有的教师则与之相反,认为活动要“自然生成”,无需预设环节,这样幼儿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不难发现,上面两种情况都是对预设与生成的片面理解。第一种忽略了幼儿的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而第二种则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容易使活动陷入混乱。其实预设与生成在教学活动中同等重要,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首先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活动是在预设活动中产生的变数,但不一定每一个变数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教师必须精心挑选,对生成活动的主题进行预设。同时任何活动都是有计划、有目标的,生成活动也不能例外,只有预设周详才能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其次生成是预设的提升。生成活动是在预设活动中对发现的问题的积极反馈,它需要教师更加留心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把握幼儿的兴趣点,使教学活动变成幼儿的主动探究、积极发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预设与生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巧妙结合才能和谐共振。但如何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把好预设关
  
  既然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教师就必须把好预设关。
  1.预设课题。要从幼儿的知识、经验、兴趣和现有水平出发选择适合幼儿的课题,但有时系统知识的传授也是重要的,不可一味强求兴趣而忽略知识技能的掌握。
  2.预设目标。目标要重视兴趣的激发、情感的熏陶,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期待幼儿在其最近发展区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3.预设过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几个步骤完成,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但不是为了约束幼儿的思维“出格”,不是防止活动发生“意外”,而是关注幼儿学习的水平,考虑幼儿的学习方法,预设幼儿在各个环节的反应,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4.预设知识。对教师而言,最不能犯的错误便是基本知识的错误,活动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定义,或者词语的解释都应烂熟于胸,当活动中幼儿提出问题时,教师才能快速处理,并做出准确的反应。
  5.预设生成。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活动中的突发情况,只要不是幼儿专门的调皮捣蛋,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应该在预设中给生成腾出空间。
  
  (二)捕捉生成点
  
  虽然生成活动是教师不可预见的,但有时也有机可寻,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捕捉。
  1.兴趣的转移。在一个主题中幼儿忽然对其它方面的事物产生了兴趣,这里就隐藏着极好的生成资源。
  2.环境的变化。当幼儿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或出现突发事件,就会对幼儿产生某些方面的影响,教师很容易从中挖掘生成点。
  3.活动中的难点。对活动中幼儿很难掌握和理解的难点,幼儿也有积极探询的欲望,教师可以以难点为主线,顺藤摸瓜生出更多的课题。
  4.突发灵感。教师在活动中可能会产生瞬间的灵感,这时教师就可以大胆发挥和试验。
  其实生成点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发现,大胆发挥,就能敏锐地把生成点催化成生成活动。
  
  (三)强化催化剂
  
  虽然找到了生成点,但没有适合的催化(良好的外部环境),生成点就不可能积极生长。
  1.平等的师幼关系。传统的师幼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是一种不平等的依从关系。如果遵循这种教学原则,教学便了无生机,“生成”更会难以实现。因此,平等、民主是催化生成活动的第一要素,没有真正的民主与平等,师幼之间根本无法产生生成的火花。
  2.良好的师幼互动。良好的师幼互动是催化生成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幼互动,幼儿就不可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幼互动,幼儿就不可能积极的进行探索;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幼互动,教师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幼儿的行为。
  3.教师的教育艺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教师首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幼儿的反应及时做出回应,恰到好处的抓住契机。其次要根据实际调节难度,当预设目标与幼儿的水平产生差异时,要能即时调整。第三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真心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能让师幼间蹦出真诚的火花。只有高超的教育艺术才能使预设的外部环境变成生成的内部环境,生成会慢慢积聚直至水到渠成。
  如果把预设比喻成大地,那生成便是大地上绵绵不息的生命;如果把预设比喻成天空,那生成便是天空中无数闪烁的繁星。只有教师用心去探寻、领悟,预设和生成才能和谐共振,共开灿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