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巧妙设疑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作者:陈江华
(一)导入中巧妙设疑留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这是由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学生的阅读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在教师引导学习的过程中,“导入”环节犹为重要,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半”,恰当的导入环节,能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强烈的兴趣,促使学生在饱满的激情支配下完成学习目标。导入设疑可以从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去拓展而设置问题,也可以从课文的主题中去设计问题,同时还可以从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的起因、经过、发展以及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去设计等。设疑的途径很多,但作为导入设疑的问题则要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思考,不能说只要是问题都摆上来,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相反还会压仰学生的情绪。因此,精心的设计“导入”中的问题非常重要,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去设疑,都必须强调问题的“引起”作用,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激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即能获取解答,在情感的趋动下产生迫切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的《空城计》一文时,笔者首先解题,解题后针对学生喜欢故事的这一心理提出:是谁在使用空城计?为什么要使用空城计?使用“空城计”为何能将敌退走?等为阅读留下悬念,使学生迫切想知道诸葛亮怎么能用“空城计”将强敌退去的故事,在这种情感趋动下,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
(二)抓住教学重点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承载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凸显的新知识点是教学的中心任务,整个教学过程都将围绕着教学重点的突破而设置,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有效而巧妙地设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再次阅读探究的兴趣,进而积极参与按“疑”阅读,通过“读”让学生探究并逐步领悟教学重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美猴王》一文时,通过疏导字、词、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故事情节,让学生把握教学内容。但对于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及其表现手法,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意义却必须通过学生再三的阅读探究来领悟和把握。在学生已经疲于对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基础上可设计问题:作者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的“美”到底“美”在哪里?它有哪些性格特点?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去理解?“美猴王”到底“美”在哪里?为什么叫“美猴王?”等等,重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欲望,通过阅读探究,反复阅读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再讨论,进而深入领会美猴王“身世美、行为美、语言美”的形象,领悟到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猴王,他的动物性是猴,他的社会性是人,他的传奇性是神,进而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重点,逐层突破教学目标。
(三)结尾巧妙设疑留悬念,增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们普遍较为重视的是导入环节和教学过程。对结尾却少有设计,其实教学的结尾既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又是对教学内容新的拓展。有效的结尾方式,易于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有利于学生养成课外阅读探究的习惯,培养自我阅读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尊定基础。阅读教学中,巧妙的结尾设疑,给学生留下探究的悬念,易于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就拿《美猴王》一文来说吧,在教学时,笔者设计了总结内容,并在最后设置简单的问题: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这部作品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我们学习的是他的出生,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描述他这样一个智者勇者的形象。他的这一形象,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逐层展示的呢?他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进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延伸了课堂,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固疑而生欲,固疑而生情感的趋动,进而促使学习兴趣的萌生。在阅读教学中,围绕阅读教学内容,巧妙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课堂的延伸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