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试谈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作者:王彦英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策略 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实际实施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一)创设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的环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要求教师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教师要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共同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二)设置让学生能够亲近数学的问题情境
设置问题情境就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与学生的思维进行无坡度链接,让学生能够亲近数学。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设置问题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可以编成学生都很喜欢听的故事,可以设计成竞争的游戏情境,更主要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新知识充满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开展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的实践活动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可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甚至三合板来制作。要学生制作对称图案的面具,并进行比赛,参加的学生一定会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收集有对称图案的昆虫、动物的照片,进行展览;教师课始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的教学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设计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例如,用数学知识去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成平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这其中固然有物理属性等原因,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聚光镜用到焦点等等。
再如教师在教学完“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请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其次,教师又引导学生设想个人实践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最后,教师又激励学生自由组合,制订小组实践计划:假如我们是XX,想统计……做社会的好公民。这里,教师要求各小组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展开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参谋”、“校长助理”、“社会公民”这三个生活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总之,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以及运算、空间观念、统计、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谌业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
[3]喻平.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具备的几种意识[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