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读写结合 随文练笔
作者:马文静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读写结合 随文练笔
在语文教学中,将平时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文而宜,就文取材,把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形成简单有效的随文小练笔,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语言场,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同时也有助阅读感悟能力的提高,收一举两得之效。
(一)精品仿写——由此及彼,趁热打铁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会更高。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如《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语句优美,采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佳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赞美家乡的短文。例如“达活泉公园的湖水变清了……达活泉公园的湖岸变宽了……达活泉公园的游人增多了……”这段文字内容丰富,反映了达活泉公园旧貌换新颜的主题。 学习《火烧云》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写到的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外,还有哪些颜色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然后,要求学生按着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写下来,要写上变化快的词语。又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描写了故乡的杨梅树和杨梅果,作者从形状、颜色、味道三个方面描写了杨梅果,写得具体生动。学完这课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描写杨梅果的段落写法,写家乡的一种特产,学生兴趣极高,大多数学生都能模仿写好。 这样,学生由此及彼,趁热打铁,既降低了写作难度,又培养了写作兴趣。
(二)情节扩写——填补空白,释放心灵
课文中由于作者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作些合理的补充、想象。如《丰碑》 一课中讲将军看到有人冻死在冰天雪地里,他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 “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这时候,有人告诉将军,死者就是军需处长……”这里的省略号有很多内容没有写出来,可以指导学生想象军需处长是如何掌握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由于棉衣紧缺,尽管手中掌管着这么多的棉衣,却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件,而冻死在冰天雪地里。学生通过想象补充描写,把军需处长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充分表现出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激起学生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当作者写到朝鲜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文中省略了受伤至伤愈的情节,可以让学生小练笔“大嫂倒在血泊中,后来怎样”通过联想补充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对由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三)古诗改写——彰显本体,放飞个性
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转换体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的“小练笔”。如把古诗《山居秋暝》 改写成一篇散文:“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的清朗,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听,竹林里传来了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慢慢地移动了,渔舟正在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学了《蚕妇》,可结合《春蚕》,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下蚕妇是怎样养蚕的,以及进城时的所见所闻、回来时的伤感。这样不仅能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而且还会促使你重温《春蚕》中母亲养蚕的辛苦。像这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的古诗,不妨“添油加醋”,扩写成更丰满更生动的小故事,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课文缩写——精品压缩,加深理解
就是把长文章压缩,写成短文章,要求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能改变原文的本来意思。如《西门豹》 是一篇约千字的长课文,它通过记叙西门豹奉命管理邺县、调查研究、严惩坏人、兴修水利的故事,表现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于斗争、为民除害的精神。因此,让学生保留主要故事情节,把原文缩写成300 字的短文。学习了《小英雄雨来》一课,雨来舍身救人的小英雄形象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缩写课文这一训练形式,使学生们对雨来精神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五)故事续写——拓展延伸,大胆想象
读完一篇好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言犹未尽,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住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新奇大胆的设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小摄影师》写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因忘了带胶卷没照成的事。学完这课后,提出一个问题:“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续写文章。如在教学完《穷人》一课后,让学生为文章续写结尾。其中有的同学这样写道:“……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学写“桑娜为了使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了……”有的同学写“……在一次捕鱼时,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变卖成钱,从此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在他们清澈的眼中装着异彩纷呈的世界。
总之,这样的小练笔,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没有“下锅之米”的窘境,提高了写作水平,又让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种课堂小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