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数学

作者:马家起




  数学作为初中新课程体系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无疑给一线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某校是一所乡镇的中心初中,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一直处全县的中游水平,通过近一两年的调查,笔者了解到有的同学不喜欢数学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学生基础差,一直被动学习;②学生积极性差,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③学法不科学,不少学生平时根本不看教材;④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落后,常埋怨学生不努力;⑤教师不注意批评方式,经常挫伤学生的自尊心;⑥家长思想观点陈旧及“自费上大学”的影响等。因此,如何点燃学生学好数学的希望之火,彻底改变平均成绩落后的局面,成为探讨研究的重点。
  没有教育理论作指导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首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子,充分运用数学教育心理原理来开展教学,使大多数学生对学好数学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原理,把广大学生吸引到教师周围。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只要下功夫,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责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 ,教师的责任就是从不懂到教懂,从不会到教会。学生回答不好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有普遍性错误,不要急于评讲,可以利用作业批改激励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己去改正,然后再给学生评分。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业做得差的学生,通过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做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
  课堂上教师亲切和蔼的语言是增进师生感情,沟通师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当一个学生因没有答上一个简单问题而感到局促不安时,教师轻轻地对他说“请坐下”,一个“请”字,没有责怪,没有讥讽,表示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学生会从心理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尊师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对教师的讲表示疑惑时,老师说“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好吗?”完全是商量的口吻,没有教师的威严,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关系。
  利用数学活动课,让学生讲数学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讲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懂数学的学者、专家;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体会、去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学习目的明确,态度认真,学风踏实,一定会学好数学的。
  
  (二)运用活动原理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
  
  学困生往往有一些坏习惯,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交头接耳开小差,有时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课下东问西抄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采用硬性压制的手段,而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体。正像全国优秀教师、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说得那样:“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师嘴里讲出来就不值钱了,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对学困生从“不让说”到“敞开说”,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为了给他们“敞开说”创造条件,教师把前后相邻的四名学生编成一组,注意各组生源的搭配和组长的带动作用。教师提问,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里发言热烈、活跃,有争有论,一改过去学生被动听讲、课堂气氛呆板的局面,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这正如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进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建造大厦……如果使学生习惯简单接受或被动的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三)运用成功原理变厌学为乐学
  
  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中屡遭失败,他们失去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调动这类学生的积极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他们创设成功感,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成功原理。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容易回答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以大多数学生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握住学困生每一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
  
  (四)运用合作原理变个人努力为团队精神
  
  学困生由于成绩差,他们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别人袒露,时间久了就会出现闭锁心理。因此教师要运用合作原理,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习小组,让学生共同研究、讨论问题,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在活动课上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一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计划拟定、探究研讨,共同克服困难,完成活动任务;组织课外学习小组,课外作业让学生合作完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办数学手抄报,培养他们的分工协作能力。
  “一个苹果换一个苹果,手里还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换一种思想,脑中就有两种思想。”在排座位时,让优秀生和学困生搭配同桌,便于课堂上“兵”教“兵”,也便于课后“一帮一,一对一”。这也让他们真正体会、明白了“比、学、赶、帮、超”五个字的新内涵。比,不但是比知识,还要比学习方法,比速度质量。要同别人比,也要和自己的昨天比,更重要的是比做人。学,要有方法,有目的,学会从大局出发。赶,要向着自己的目标赶,去努力奋斗,从哪儿倒下就得从哪儿爬起来。帮,就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帮助别人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进步。超,就是超越别人,超越自己。
  
  (五)运用创造原理变呆板的学习为创造思维
  
  数学学困生一般不愿自己动脑筋,一切知识总是老师的硬性“灌输”。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根据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运用创造原理,引导学生遇到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和训练,尝试获得创造成功的体验,采用“问、想、做、评”的创造思考教学模式。
  1.问:就是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尝试新的解题方法。
  2.想:就是“思考”,鼓励学生思考、想象,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3.做:就是“活动”,运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从“做”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活动方式,如让学生看书自学、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谈,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让学生将思维过程展现出来。
  4.评:就是“评价”,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及时予以鼓励、表杨,让学生体验到创造带来的乐趣,看到自己有进行创新、创造的能力,增强进行创造的自信心和决心。
  总之,任何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学困生只是相对的。充分运用数学心理原理来指导教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关心,课下加强个别辅导,扶正他们已“扭曲”的心理,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底都有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