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作者:李 敏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太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不理解重要的事实、用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不久学习水平就会分化,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针对性地下功夫。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并保持持久的兴趣和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力。
  兴趣,在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是重要的学习动力,这是由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笔者的做法是:①上好第一节课:初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尤其是趣味性实验。化学的开篇课《绪言》课中,可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安排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视频片段播放,补充一些能吸引眼球的趣味实验,一下子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同学们兴趣盎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②及时组织第一次学生实验:借着刚激起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及时组织第一次学生实验。学生第一次做实验,往往带着复杂的心情,有的胆怯,有的好奇,有的希望得到成功的乐趣。在实验前,要充分讲清实验内容、注意事项、安全问题,以消除他们做实验前所有的心理疑虑,激起他们大胆去尝试的欲望。学生在实验时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和明确的目标、实验内容,每个学生在实验时都感到了动手操作带来的乐趣和实验成功时的喜悦,这样就使学生急切渴望下一次实验的来临。
  做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不是持久不变的,随着化学教学的深入,知识内容的增多,部分学生会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从而也会对实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调整策略,想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持续发展下去。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当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清楚明白时,他们对学习化学才有兴趣,课堂教学才能得已顺利进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笔者的做法是:教师在度过教学的开始阶段以后要做好几方面工作。
  1.改进实验,让实验持续发挥它的作用。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实验教学,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现象的效果,还经常就某个重、难点知识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持续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并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质量守恒定律》,课本上一个实验对证明这个原理还有些欠缺、不足以说明问题,如果增加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就会更能说明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原理事实。又比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给固体加热操作,采用给硫酸铜晶体加热,学生不但练习了给固体加热操作,还观察到有其他现象发生;过滤、蒸发操作可直接把粗盐提纯实验移到这节课来做;物质称量操作,采用让学生放开,自己选择称量对象的方法。这些做法都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探究实验的教学,教师要多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多动手实验和发展创新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教师通过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安全问题和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等等,使学生深切地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教材中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如按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走只是重复性验证所学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已经讲得非常透彻,学生再进行实验兴趣已不是很浓,因为二氧化碳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气体,因此在进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使分组实验发挥它的更大作用。因此,可做如下改变:在实验前两天要求学生回家找鸡蛋壳、水垢、普通石头和食品袋中的干燥剂,又给学生准备好盛过石灰水的试剂瓶(上留有大量的白膜)。在实验课上,学生除完成教材内容外又补做了:①证明鸡蛋壳、水垢里有CaCO3;②证明普通石头中是否有CaCO3;③怎样证明干燥剂的主要成分;④怎样区分生石灰与石灰石;⑤如何除试剂瓶上的白膜等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实验。
  3.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设计性、探索性的方向发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勤于动手、动脑、乐于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并通过交流和合作,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努力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创造思维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营造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源泉,是萌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例如在讲到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性质时,首先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用CuSO4溶液、ZnSO4溶液、AgNO3溶液、Cu、Fe,探究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总结出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规律,并进而发问:“如将金属钠放入CuSO4溶液中呢?”学生在铁和CuSO4溶液等反应的思维定势下,很容易得出生成Na2SO4和Cu的结论,此时教师再演示Na和CuSO4溶液的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从而得出K、Ca、Na除外的结论。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挖掘学生大脑潜在的能量,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便于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将各种教学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每节课力争都有变化,时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心里要有学生,有付出一定辛苦和努力的准备,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经常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