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之我见
作者:周 娜
重视学生的提问能力培养是“问题解决”的特征之一,是小学数学落实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是树立现代新型教学观,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层面开掘。然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观察、分析得出,小学生提问题的状况是:①不敢提。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就是有了问题,也不愿意向老师提出;②不想提。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老师的讲课,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收机。此现象在高年级更为普遍;③不会提。有些学生很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发现不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向老师提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呢?以下是结合教学实践的浅谈几点看法:
(一)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是让学生敢问的先决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学习——这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倾吐心声,大胆发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换上亲切、和谐的笑脸,把微笑带进课堂,努力消除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紧张和焦虑感。
(二)问题的源头──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各刺激和诱因。要真正解决问题的源头问题,还应该关注细节,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立足教材。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入挖掘,为学生的质疑提供契机。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进程中,使他们在心理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如围绕重点问题让学生提问,挖掘教材的“空白”点让学生提问,在拓展延伸时让学生提问,等等。
2.巧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介入使数学课堂更有活力,也更有张力。多媒体的作用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在问题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形合一、动静结合的优势,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链接生活,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如结合储蓄与购买国债的问题,让学生调查父母是如何处理余款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现一些问题,比方“哪种方式更合算”,“两种方式各自的优越之处”,等等。
(三)问题的质量——让学生会问问题
问题教学离不开问题,但绝不等于问题越多越好。高质量的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低劣的问题则会浪费时间。因此,在打开学生问题源头的基础上,要注重问题质量,竭力引导学生提出好的问题。
1.方法的指导。在问题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一些提问的方法必不可少。如“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问题:“什么叫百分数?”“学百分数有什么用?”“百分数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分数有什么不同?”……这里其实并非要教给学生提问的固定模式,而是要让学生把握住了解一个事物常用的思维角度。
2.时间的保证。学生问题的形成也需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这就需要在让学生质疑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能有机会对问题进行自我整理与加工。同时,也要注意合作学习的力量,要适时地让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研究中筛选自己的问题,让粗浅的问题在小组中先行解决,在此基础上产生高质量的问题。
3.评价的推动。积极有效的评价会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提出好的问题。问题教学中的评价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富有激情的口头评价:“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专业!”“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这个问题大有研究的必要!”这样的评价会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促进学生提出好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口头评价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因为任何的虚情假意都会让学生觉得你在欺骗和愚弄他。适当的夸张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度。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要有感而发。其次是分层的书面评价,要完善考试中对提问的评分方法,按所提问题的深度和价值分档给分,促使学生养成深入思考、提好问题的习惯。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学会提问,在学习中有“新发现”,就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从而在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