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促进积极的情感体验

作者:丁应模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心理反应,它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易激起人的不同情绪。而情绪对人所从事的活动起到的作用可以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充满师生情感的、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感人心者必先呼情”,真正使课堂教学过程达到以情育情,以智育智,也只有在这样一个情感交融的氛围中,学生和教师才会彼此自觉地进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从“要我学”的情感取向过渡为“我要学”的情感取向,学生才会真正实现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占了上风,结果是造成了人的工具化,缺乏情感,学习无创造性。教学中只注重讲授、灌输,忽视学生的兴趣、活动、情境、体验和思维,将课堂与生活隔绝开来,导致学生学习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的体现直接关系接受者的人文体验,这一体验涉及到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递进。因此,强调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进而产生情感效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只能在一个和谐的情境中逐步培养形成,创立民主、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关键,是学生语文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创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能使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得到思维的自由发展,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为成功学习打下情感基础。教师放下传统“师道尊严”的权威性,真诚与学生交朋友,促使师生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连,才会真正形成教与学的情结,形成合作研究的共同体,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研究适合学生的优秀教学方法,使学生从点滴成功的体验中培养语文学习情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能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能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研究适合学生特点和符合学生前驱知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点滴的成功,形成在成功体验中的心理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驱动下,培养起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有了语文学习的情感,其结果才会可能是事半功倍的。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环境结构,研究或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证。适合于学生特点与认知环境、结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促使学生获得点滴成功的保证,进而促使学生萌生学习情感,产生学习兴趣,再度获得成功,并在成功体验的情感驱动下,再促使语文学习循环渐进,从而使学生学习获取丰富语文知识得以持久递进,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师随文的情感渗透,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动力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实现是靠对语文课程范例的实施中逐步达到的。根据现行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教材中的课文例子进行教学逐步达到的,而每一个范例都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语文知识和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和人生态度,以及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把对学生的教育渗透于这些范例中,让学生受到范例中主人公思想、人生观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明晰爱、憎,接受爱憎分明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随波起伏,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激发学生更深、更积极地去学习语文,接受更多的情感熏陶,产生学习的积极情绪,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动力。
  总之,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是由和谐的客观环境所起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学习语文的源动力,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