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引导

作者:王素芳




  (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
  
  要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探究环境,提供探究的平台。
  1.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彻底消除学生害怕说错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特别是当学生说的答案与教师所设计的答案不同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答案中的合理性,并给予引导和帮助,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答案。
  2.要为学生创设思维与探究行为得以自由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随时可以把自己所思、所想充分地表现出来。
  3.要保证充足的探究时间。探究不能只是留于一种形式,要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成功感,这就要给足学生时间完成探究过程。有时可能会影响到教学的进程,教师应该灵活地调整教学,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
  
  (二)帮助学生找到探究的课题
  
  1.从课题入手引出探究课题。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探究课题,是很好的方法。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读课文题目。读题后问学生:“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读题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①我想知道植物妈妈是谁?②我想知道植物妈妈有什么办法?③我想知道植物妈妈有办法做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三个体现课文重点的问题研读全文。
  2.从学生的质疑中提炼出探究课题。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课题,是最佳策略。如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在研读阶段问学生有哪些疑问希望在研读课文时解决,学生提了不少,如“为什么大家一起玩捉迷藏,只有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李四光去问老师,他却不相信老师说的,对老师的回答产生了质疑,这样一个没人知道的问题值得李四光想许多年吗?”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李四光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李四光是一个( )的人?”学生填写了“善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爱动脑筋”、“执着追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研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和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3.从课后习题里带出探究课题。教材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既是教材的要旨所在,又集中体现了训练重点和编辑意图,由此带出的探究课题,常有较高的效能。如研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习题2:我们讨论一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学生自然也就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4.从课堂活动引出探究课题。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若能更多地让学生觉得有趣,则活动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教学《纸奶奶的生日》这篇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探究课题是:“我们已初步读懂了《纸奶奶的生日》这篇课文,大家对纸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就要请大家来扮演不同类型的纸,向人们介绍自己的特点。要介绍好自己的特点,就得更细致地读课文和查阅关于纸的资料。”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进一步理解了不同纸的特点、用途等内容。这样不仅提出了探究课题,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1.认真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文是学习的凭借,是获取知识、技能的源泉,无论是接受思想教育,还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都离不开认真阅读。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学生读完课文后,问学生:“天都峰好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爬。”教师觉得学生没有走进文本,于是又让学生读,读完后再问学生:“天都峰好爬吗?”学生还是回答:“好爬。”但这次声音没第一次响亮了。教师并没有着急,再次让学生读。就这样一连让学生读了四遍,他们终于回答:“不好爬。”抓住时机接着问:“你是从哪看出天都峰不好爬的?”这时候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老师,我知道,我知道。”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在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有利于集思广益,拓展思路,使同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3.善于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善于质疑是探究学习中学生应具备一种能力。对待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给予肯定。即使与课上无关的问题也不能给予白眼或置之不理,打消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