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饶 萍




  [摘 要]本文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探究教学模式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结合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具体的教学案例,总结了在实践教学中实施“情景探究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 情景探究 化学教学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认识逐渐得到发展。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实现探究式教学。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恰当地进行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呢?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情境探究式教学符合化学学科知识的建构特点:大多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研究和发现,都是从“探索”开始的。在化学教学中,若能利用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创设合理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学习。这样既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高中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新教材的编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每一个单元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以帮助教师利用这些情境素材创设与所学主题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探究式教学,可操作性强,更能体现自主性、合作性、体验性。
  3.情境探究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有着广阔的前景。目前,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文、英语、政治等课程的教学中,如江苏李吉林先生的小学语文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化学情境探究教学的实施研究也以初中课程为多,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情境探究教学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化学课堂情境探究式教学案例——氯气和水的反应
  
  1.案例来源及设计原因。现行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1)中介绍了氯气与水的反应,课本对这部分内容处理很简单,只是直接给出了氯气溶解于水,溶解的氯气能和水反应生成盐酸、次氯酸,其中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使有色布条褪色这些结论。笔者认为,这种直接将权威结论输送给学生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势必会形成知识的薄弱点。因此,教师可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创新设计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自己的出的结论。
  2.具体实施过程。
  (1)引入问题。向学生展示一瓶饱和氯水,让学生观察氯水的浅黄色,并提问:该溶液为什么是浅黄色。接着教师为学生演示如下实验:将一张一半干燥,一半湿润的红纸放入一瓶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现只有湿润的一半褪色,干燥的一半没有变化。那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在此,教师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可供探索的问题情境。
  (2)提出假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好奇心被大大激发,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充满求知欲,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状态。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氯气不能使干燥的红纸褪色,而可以使湿润的红纸褪色;氯气溶于水后生成新物质使红纸褪色。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全班交流可采用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阐述本组观点的方式进行。
  3.科学猜想。在学生提出氯气溶于水后生成新物质使红纸褪色的猜想后,教师讲解:氯气溶于水,能够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一种叫次氯酸的物质,化学方程式为:Cl2+H2O=HCl+HC1O。那么,在两种新生成物中,究竟是哪一种具有使红纸褪色的性质呢?在此,教师再一次为学生创设出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加以证明。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两种猜想:一些同学认为是盐酸使红纸褪色;另一些同学认为是次氯酸使红纸褪色。师生针对以上两种解释,展开共同探讨。
  4.实验探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指导学生从挖掘两种观点的差异入手,寻找突破口,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的正确性。讨论后,学生拟定出以下实验计划:将盐酸直接滴到红纸上,观察红色有无褪去。若红色褪去则证明第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若不褪色则证明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确定了实验方案后,请学生们亲手实验去验证。当见到盐酸不能使红纸褪色后,学生自然得出了次氯酸是可使红纸褪色的物质。
  5.解释交流。当学生完成了实验探究之后,互相协作交流,得出结论:干燥的氯气不具备漂白性,氯气可用于漂白是因为氯气溶于水不仅是一个溶解过程,同时还要伴随反应发生,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这种可以使染料和有机色质褪色的性质叫做次氯酸的漂白性。
  6.教师评价。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获得了干燥的氯气不具备漂白性,氯气可用于漂白是因为氯气溶于水不仅是一个溶解过程,同时还要伴随反应发生,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这种可以使染料和有机色质褪色的性质叫做次氯酸的漂白性等知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了猜想和假设,通过实验来收集证据,尝试了将事实证据和假设联系起来,进行初步解释,对各种解释师生间进行交流与讨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也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情景探究教学”的体会
  
  首先,应该明确教学思路。在情境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重在“主动探索”,教师的行为重在创设教学情境和“引导探究”。对学生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学生要注意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提出假设,在验证中检验假设,在归纳中迁移创新;教师要在学生主动探索之前去提出问题、引导思维。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调节课堂探究的氛围,把握好探究程度和时间。
  其次,应该把握好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时机。创设教学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通常,问题情境的创设大都在教学的导入、过渡阶段,但也可以在教学的结束阶段。一堂课的开始可以通过实验、知识的逻辑顺序导入,联系生活与生产现象提出问题情境;一堂课结束后,可以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形成悬念式问题情境。
  最后,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如概念的理解要分层次,例题的要求分层次,练习完成也要分层次。
  
  参考文献:
  [1]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吴星.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