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的价值定位

作者:章存林




  当前,各学校都在学习课改精神,大胆实践课改理念,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就历史课堂教学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如教师只注重单方面传授知识,搞“满堂灌”、“一言堂”,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接受能力;或只关注自己设计的问题解决得怎样,很少去引导、启发学生做更深层次地思考;或只关心个别优等生,忽视一些“弱势群体”;或是走向极端,搞“放牧式”教学,不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放任自流。那么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的价值定位在哪儿?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才是有效和有价值的?笔者通过初步教学实践,认为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自主的课堂,不是自由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要真正落实“三讲三不讲”,即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确定目标,自主实现目标,一切为自己干活,为自己学而不是为老师学。因而积极性大增,效率高效果好。例如在讲秦国商鞅变法背景和原因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各小组汇报自学情况,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不是无所事事,搞“放牧式”教学,而是要加强宏观调控。自主的课堂上不能是那种自由散漫的任其自然的学习,那种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学多少就学多少的低效随意课堂,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二)是展示的课堂,不是演戏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也是让学生展示的舞台。好学生就是在不断的表扬中、不断地“出人头地”、自我感觉良好中成长起来的。后进生也是在展示中暴露不足、取长补短、奋力追赶不断进步的。只有展示,学生才能有成功感、优秀感、羞耻感、落后感;只有展示,才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展示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唯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个性,尽其所长。例如在讲“西安事变”时,让学生围绕“杀蒋”还是“放蒋”分组进行辩论,并陈述各自的观点。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想展示自己的风采,经过激烈辩论,终于得出结论:“放蒋”是利大于弊。这培养了学生自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重大意义的理解。当然,展示的课堂不是演戏的课堂,历史课堂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常态的,实实在在的,而不只是形式、热闹而已。
  
  (三)是差异的课堂,不是差生的课堂
  
  学生是活生生、发展中的人,不同个体发展极不平衡,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新课程强调要突出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尊重差异性,就是尊重多样性和创造性。因而,在实施历史课堂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表述与众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不要被一些参考答案所束缚,要尊重学生言之有理的说法。例如问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这种做法高明在哪儿这一问题时,有学生回答:这样做既收回了兵权,又没有伤害彼此感情,由此这些大将的利益受到保护,所以他们心悦诚服地交出兵权,没有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避免了像西汉出现“七国之乱”那种现象。然后教师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指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做法的合理性,肯定了该学生的回答,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给不同认识的学生更大空间和展示的机会。当然,教师在指导、点拨学生展示时,要更多地关注班级的弱势群体,关注“后进生”,做到强的不下滑,弱的往上赶,共同进步,缩小差距。
  只要教师们立足课堂,面对学生实际,大胆实践创新,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总结,一定会推进历史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