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简单的背面却不简单
作者:李 燕
(一)跟老师读,在语境中识字
先生范读,学生听,听完跟读若干次。在范读时,学生听清了生字的读音,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特别是对古诗词和古文中的断句、重音、韵味有初步的感受,这都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跟读中,学生快速读准了字音,减少了阅读障碍,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在跟读过程中,通过老师语感的影响和若干次的朗读,结合语言环境,不知不觉就理解了词句的意思,这比抽时间查字典、请教他人省时高效多了。现在部分教师把生字、词事先抄在小黑板上,学习课文前就让学生认读。这种跳出语境的识字方法,不利于学生识字、阅读兴趣的培养,也不符合学习语言的规律。
(二)自由练读,让师生同积累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现在的课堂教学也强调“读”,许多杂志上也强调要有“一读,二读,三读”,可真正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读了吗?古时候先生教学读要到会背为止,其间自已也拿本书,坐于学生对面摇头晃脑美读其文,整个教室只听师生书声朗朗,就是调皮的学生也会被这样的氛围所感染。就读书的氛围创设而言,比现在的学生读、教师巡回指导、监督,效果好得多。虽然学生对文章内涵或布局谋篇的巧妙安排只能一知半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厚,储存的知识经过“反刍”,自然就“消化吸收”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7~14岁是人记忆的黄金年龄,这个时期多积累一些知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质疑解疑,在需要处感悟
现在的课堂教学也注重质疑解疑,在阅读之前质疑,就题目质疑,插图质疑,作者质疑,内容质疑,五花八门,这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一定的好处。然而在什么时机质疑效果好呢?有些只要读一读课文就能理解的内容也要学生提问、解答,那就太浪费时间了,课堂效率不高。而古时候先生的质疑是在学生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才提出来,这时提出的问题不再是没阅读文章之前提出的那些琐碎、浅显的问题了,而正是学生不明之处、不解之惑。此时释疑,满足了学生迫切渴求知识的心理,让学生感受了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境界,品尝了学习的快乐。对于学生没有提及之疑也不涉及,留给学生今后自己去发现和解决。古时候先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根据学生的需要出发,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解疑行为,真正是解在不明处,悟在最需时。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只在学生需要时给以引导、点拨,不要随意“拔苗助长”或“填鸭式”的“灌输”。
(四)软笔练字,在陶冶中得性情
练字是私塾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一般先生布置作业,用软笔抄写已学文章。用软笔抄写要非常讲究,写之前要准备笔、墨、纸、砚,写时磨墨、蘸汁得小心,握笔临摹有要求,写后要清洗笔墨,整理纸砚。在抄写中,不同字体有不同风格,或豪放,呈俊秀,或潇洒,或方正。每一种字体都是一种文化。在每天抄写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感染、吸取着中国书法中浸润的精髓文化。练字时,对磨墨、握笔、蘸笔、清洗等方面的要求和讲究之处,也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细心、静心的学习态度。这种教育是无痕的,是渗透在写字过程中的,远比家长的监管、陪做或每天的反复叮嘱有效多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修养得到提升,儒家之气逐渐滋养,这或许是硬笔抄写所不能比拟的。
(五)无字作业,在实践中获真知
放学回家,因为没有书面作业,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大自然、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上山砍柴,下河捉虾,田园游戏,那是怎样一种快乐啊!可如今的学生回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作业,形形色色的兴趣班。时空的限制让他们见到的就如鲁迅说的“只有院子里的四角天空”。没有真实、真切的感受,没有无数的发现、发明,创新的思维停止了,个性的感悟消失了,怪不得现在的孩子阅读到鲁迅小时候渡船看戏、海边看瓜、雪地捕鸟会羡慕不已,会发出古代的学生比他们幸福的感叹了!
就此来看,私塾先生“简单”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扎实、有效、快乐的,简单不是草率、省事,而是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意味着丰富、深刻、智慧、博大、蕴藉,甚至还有宁静和幸福。对今天的课堂教学来说,这种“简单”的教学思想是值得学习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