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如何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者:林本叶




  韩愈说:“《贵人》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因为“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所以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希望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当学生感到不需花费太艰辛的劳动就能获得老师的表扬时,他们的写作兴趣立即被激活,表现出极大的写作热情。因此,在中学阶段,尤其对农村初中阶段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作文应该是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工具,只要能达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的要求就足够了。因为学生习作不能视为文学创作。如同普通人烧菜只是为了调调口味和摄取营养,不必也不太可能要求他们做出像美食家那样色、香、味俱全且富有创意的菜肴。
  学生写作文常有无事可写的苦恼,如何帮这些“巧妇们”找到“米”呢?答案是生活,将生活引入作文中。古人就很重视在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李贺骑驴觅诗,施耐庵树中观虎,蒲松龄路边集奇……其实学生身边并不缺少作文素材,如登山、戏水、捕鸟、钓鱼、放牛、喂鸡、家里长短、旧房新村……无不可入作文,他们只是缺少如何使用这些素材的意识。学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他们回忆自己村庄的美景,童年的趣事;学到《社戏》时,“他们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柏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们的虾吓跑了!”……这些趣事、这等言语都令学生们会心一笑:这些事我也似曾干过,这等话语也似曾说过。原来我的话也可以写入文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旦生活这股活水让学生掘出、活用,他们的眼前将豁然开朗,将如同拾石于泰山,挹水于江海,取木于森林,采毛于羊群,俯拾即是,信手拈来。当他们意识到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时,他们的作文与做人均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高晓声在《摆渡》中借摆渡人的口说,作家的叹比他的唱要好听,因为这声叹中包含了作家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他认为:“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只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他们才能打动自己、打动人;只有写得真情实感才有情催笔走,文思泉诵的享受。长期以来,教师评作文,首先要求思想“进步”。其实对初中生,至少对当代初中生来说,“政治”毕竟离他们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他们稚嫩的心灵沉浸在对世界的好奇与美妙的幻想之中,如果政治标准去衡量他们的作文是非应该是不恰当的,甚至会“制造”出一大批碰到作文就说套话、大话、空话的学生。教师应多引导学生欣赏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宽容身边的某些黑暗与丑陋,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让他们欢喜、让他们忧,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大脑思索人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意,这样做更能激发作文兴趣。因为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感情,与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意愿,学生只有“我手写我心”才能有出路。马克思曾说过:“你们不要求玫瑰和月季散发同样的芬芳,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复杂的人们的思想一模一样呢?”笔者认为,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值得表扬。
  作文评价上笔者提出“奇文共欣赏”和“疑义相与析——美丽你我的文章”的观点,以一颗欣赏的心为学生的某些优点而喝彩。欣赏其构思的独特,欣赏其情节的奇特,欣赏其眼光的独到,欣赏其思路的清晰、文笔的流畅,欣赏其情感的真切,欣赏其卷面的整洁、书写的俊秀……从欣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到欣赏其结构层次、语言特色,从欣赏其文章本身,到欣赏其卷面书写、作文态度。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充分发展其优点,即使是批评方面,也从欣赏的角度,以使“你我文章更美丽”为目的,多就少改,多表扬少讥讽,并引导学生一同养成这种欣赏自己、欣赏他人的优点,宽容他人缺憾的作文批评态度和为人处世态度。让学生觉得作文评课不是开批斗会、讽刺会,而是到百花园欣赏姹紫嫣红的体态、香气各异的花朵;不是在法庭听候宣判的痛苦,而是在欣赏自己欣赏他们的愉悦!
  总之,在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上,笔者主要以“低起点,多台阶,快节奏”为原则,让学生能学会写,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思考人生,乐于“我手写我心”,在评价方面让学生感到收获的喜悦,有种成就感,更激起他们再次作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