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摭谈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三大偏失

作者:俞亚元




  如今,走进任何一所学校,你都能感受到或浓或淡的课程改革的气息;随意与某一位教师交谈,都能谈出诸如“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理念。表面上看,新课程已深入人心,广大教师接受了新理念。然而,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认同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将理念放在语文实践中去感悟、消化,最终内化吸收,真正将新课程落到实处。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不少偏失,只有及时关注并匡正这些偏失,才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一)强化人文,舍弃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和性质的新定位,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新价值取向,它强调的“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淡化学科界限”、“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等内容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然而,现今的语文课堂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为了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于人文性的挖掘,完全抛开了语言文字本体。如一位老师执教《草原》时,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结合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来充分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草原的图片,演唱有关草原的歌曲,讲述有关草原的资料,整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确实都在围绕草原展开,但很难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语文课,倒像是一节有关草原的综合课。不可否认,语文课的确有知识教育的作用,但是,语文教学毕竟有自己的专司之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种舍语文、讲人文的教学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教学。语文课堂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的课堂,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应该坚守“语文”这块阵地,让语文教学更实在,语文味更浓。
  
  (二)重独特体验,轻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为此,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强调对教材的多元解读,有的甚至想硬生生地生成出新鲜东西,而忽略了语文教材的正确价值取向。
  有这样一个案例。
  师:学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意思?
  生1:像寓言中的人那样自作聪明是会受到惩罚的。
  生2:自己的耳朵捂住了,听不见铃声,就以为别人也听不见铃声了,这么傻的人最终总要倒霉的。
  师:这两位同学对寓言的理解都很深刻,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前没有周全的计划是难以成功的。
  师:你的想法很有新意。(看到生3没坐下去,就让他继续说。)
  生3:我想那个人在盗铃前,应该先观察一下这个铃是怎么安装的,然后再决定下一步该采取什么行动,就很有可能盗铃成功。
  生4:是啊,如果是电铃,就应该先把电闸拉掉,不然的话会被电死的;而且,没有电,电铃就不会响,别人就难以发现了。
  生5:以前哪里来的电铃呀,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所以在盗铃前先拿一些碎布或碎纸把会活动的地方裹住,不让他振动,这样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铃盗走了。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比古代的那个盗铃者聪明多了。
  ……
  这个案例中,生1、生2的回答已然不错,思考方向也很正确,可老师似乎不够满足,硬生生地想生成点什么东西出来,要大家再说说不同的想法。当生3大谈如何盗铃才能不被发现时,已然偏离价值轨道,而教师却不予指出,而且颇为赞赏。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岂不是要教出一些“危险品”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但前提是——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三)过于自主,忽略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是课堂上常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有些课堂的自主学习,又似乎有点“放任”,实效性不高。笔者听过一节低段课,教师说:“这个问题,请哪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们边举手边喊:“我来,我来……”有几个都离开了座位,手到了讲台前,当老师说:“××,你来回答”。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随意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不是缺乏应有的引导呢?自主学习不能是教师撒手不管的学习,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暗示,有效监督下的自主性学习。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景中,而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课堂的高效又从何谈起呢?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维生素。但更要应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以臻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共融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