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孙红霞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下面是笔者的一点体会:
  
  (一)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调查显示,学生一般都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多学生对学习难以形成愉快体验。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表明,最喜欢数学的学生仅占25.6%,遇到难题总是努力思考的仅占25%。伴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自尊、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反差。频繁的考试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造就了较多学生的“失败者”心态,“一次赶不上趟,以后就次次都不行”,据此就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存在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在目前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结合“双基”学习使学生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健康发展的有效环节,这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尤其对于数学不太好的学生,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和信任,他们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哪怕是对他们的微微一笑,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能为其提供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二)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针对这一点,教师要灵活选用数学方法,尽量给学生动手、主动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充满情趣地主动参与探索过程。如让学生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其步骤大体如下:①分组、讨论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②小组分工,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如方法一:直接测量数学楼的高度。方法二:先测量每层楼的高度,再计算教学楼的高度。方法三:用镜面反射的方法求出教学楼的高度等。③对各种测量方法是否简易可行及测量的结果是否准确等进行比较、质疑、评价。④推选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测量的方案、过程和结果。这样在直观教学中既巩固知识,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印象深刻。
  
  (三)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设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渲染学习气氛,营造学习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要讲究科学、合理、适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问题变成数学研究的对象,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生动的教法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在教学“平均数”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一名身高1.4米的学生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2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先让学生自发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到问题的答案。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①游泳池中的水会有1.6米深的地方吗?②游泳池中的水会有0.8米深的地方吗?③“平均水深1.2米”意味着什么?教师顺势写下课题:平均数。刚才的问题是单纯的计算无法解决的,只有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创设立足于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可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力的发展决不等同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设置如下一些问题:
  (1)计算并观察下列每组算式
  8×8= 5×5= 12×12=
  7×9= 4×6= 11×13=
  (2)已知25×25=625,那么24×26=
  (3)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4)从上述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5)你能证明自己所得到的规律吗?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在对具体算式的观察、比较中,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进而用数学符号表达——若a×a=m,则 (a-1)(a+1)=m-1,然后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证明猜想是正确的。教师不是试图把能力“传授”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将枯燥无味的、单调的知识传授变成了吸引学生思考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优化作业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注定了学生在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往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无视或漠视这种差异性,搞“一刀切”,结果出现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又消化不了的情况。因此,设计作业,突出层次性很关键。在布置作业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层次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分成A、B、C、D四个层次,分别为他们布置难易程度不等的作业。如学了“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可以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
  (1)做课本P21的6、7、8、9题。
  (2)做课本P21的2、3、4、5、6题。
  (3)做课本P21的1、2、3、4题。
  (4)做全部例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作业,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能够使他们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