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诗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王建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古诗文是中学语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加强对学生古诗文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是一个有力的保障。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如何让学生汲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让学生在不断提高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诗文素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
  对学生诗文素养的培养,应是一个多方面、多层面的培养过程。要想让学生真正吸收祖国民族文化,课内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也离不开课外的补充,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让古诗文教育在教学中得到实现。
  
  (一)注重课内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背诵的古今优秀诗文是240篇(段),其中7~9年级是80篇(段)。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教好教材中的古诗文是相当重要的。为了做到能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真正地感受古诗文的意蕴,可以多种形式地进行教学。中华民族的诗文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发展以及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熟悉诗文中那些感人的故事,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文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讲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是调动学生学好古诗文的一个重要手段。诗歌讲究的是意境,而这也是学生最难感受的。利用多媒体让诗歌的意境再现,可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领会诗的意境。如在学习孟郊的《游子吟》时,利用做好的课件,播放一位老妈妈手里拿着针线在灯下给游子缝衣的情景,老妈妈当时的那种专注的神情、认真的动作在画面中得到了体现,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老妈妈对远离家乡出门在外的儿子的一片深情了。又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为了形象地再现诗中的意境,在播放画面的同时播放由此词改编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这样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吟唱歌曲,会自觉不自觉的受到某种感染,那种虚无飘缈而令人神秘的画面,那低沉、婉转的音调,会让学生展开想象,并且对诗词有着新的认识和理解:那仿佛是人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那是诗人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可以说学生此时得到的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加强课外积累
  
  要学好古诗文,只有课内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其实这就是说的一个积累的问题。课外的积累可以说是形式多样,除了我们平时要求学生简单的枯燥的背诵外,还有很多平常很容易做到而又效果明显的形式。如在学校各班出黑板报时,可以在每期的黑板报中设立一个古诗文板块或是出一期古诗文专版,这样学生几乎每周都可接触到古诗文了。又如学生在课间玩拍手游戏时,两个同学一边拍手,一边唱着古诗文。你唱“你拍一,我拍一……”他唱“你拍二,我拍二……”比比看看谁唱的最好,这种富有挑战性的比赛会让这些诗文在学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每节课前,可以要求文艺委员在上语文课时指挥学生歌唱由古诗文改编的歌曲,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改编的《但愿人长久》、岳飞的《满江红》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又可以加强对古诗文积累。
  
  (三)重视知识再现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种方式接触和学习的古诗文,要想让它真正被学生接受、理解,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有让这些知识再现的机会。所以对学生诗文素养的教育,知识的再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常说要“学以致用”,何以“学以致用”呢?首先,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尽量提供学生古诗文知识再现的平台,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由于受传统的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对展示这一环节,往往只是落实在简单的背诵上,学生只要当时能背诵好像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学生可以对所学的诗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教师可以“活动”促“发展”的理论指导下,挖掘活动因素,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学习舞台,让学生居于活动的中心地位。如学校组织开展《引领风骚》之类的以“学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大型诗文竞赛,这种大型的合作性活动,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让民族精神在学生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再如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一句古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用它指导自己的生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另外,班级可以在班会上,利用教师节、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让学生自写短信,但要求是短信必须全部或部分用古诗文。这样的活动既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让学生再现了所学的古诗文,而且还有了创新,极大了刺激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诗文素养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多样性的,而诗文素养的培养是让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发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大力加强对学生诗文素养的培养,中国民族文化将会永远灿烂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