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引导

作者:祝卫红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小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小学生健康心里的表现。心理学家肯定地指出:不会合作,就没有成功。
  然而,很多学生对“什么是合作、怎样合作”等问题知之甚少,特别是合作学习。因而在合作学习上往往会走上两个极端:一是互不干涉,彼此之间我行我素,甚至妒忌别人学习比自己出色,或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差而嘲笑、讽刺、挖苦别人。二是有如抄袭、代做作业等不正确的合作学习的思想和方法。面对如此畸形的心理和做法,要全面发展素质水平,谈何容易!
  因此,培养小学生正确地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地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供交互式的合作学习平台是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强烈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改变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提供交互式的合作学习平台,正符合这一教学理念。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以语言来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去做引导者、学习者、参与者。如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通过:“谁愿意和他一起读?”、“喜欢这部分的一起来读,好吗?”、“给你一次点将的机会,请几位同学和你一起来试试,行吗?”等这些富有人情味的话语激活了学生内心潜在的合作意识。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当学生大体感知课文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有的学生对文中词语质疑,有的对文中句子质疑。根据学生的这些质疑提问:“这些问题你们打算怎样解决?”同学们有的说请教老师,有的说请教同学,有的说请教课本,有的说请教工具书,还有的说查阅资料。借此机会因势利导:请同学们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这时,有许多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共同探究;有的在向教科书、工具书请教;有的向老师请教……课堂上出现了多向互动的合作学习场面。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要用激励和赏识的语言、表情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和发现,促使学生在快乐与宽松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合作学习中去,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合作热情更加高涨。
  
  (二)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方法是关键
  
  “掌握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养成一个良好的合作习惯,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1.合理组建。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实施小组学习就成为课堂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要使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有序、有效的开展起来,教师要考虑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和兴趣爱好的异同进行分小组的准备性的培训,即要分好小组、确定好组长和组员,明确组长的职责。这样以优带差,互相促进,构成团结战斗的集体。
  2.导中悟法。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机,积极、有序、有效的组织合作伙伴学习,教师要及时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参与各组的交流讨论,巧设悬念、精要点拨,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如教学杜牧的《山行》古诗时,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读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释想想诗意;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等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的感悟。当小画家的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诗意,当翻译家的用自己语言表达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当朗诵家的以朗诵的形式朗诵诗句。然后再让学生推荐汇报学习结果,班中其他学生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自由交流,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懂古诗,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交互进行的立体型的交流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总之,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应该在正确的合作学习观念的指引下贯穿于课堂内外,贯穿于整个大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时刻处于团结合作学习的氛围当中,学会在学习生活当中相互合作、共同促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