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诗情画意是语文
作者:章晓梅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严肃而沉闷,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创造一种学生熟悉的轻松、愉悦的情境,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应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时,可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二)多种阅读,培养审美情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作者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有所撰作。”可以讲,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多彩多姿的情感世界”。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出真情实感。如在教学《白鹭》这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寻找白鹭的身影,初步感知白鹭的形象美。接着让学生上下文连起来读,读出自己的感觉,学生边读边融入自己的感受。通过指名读、齐读,让学生充分感知白鹭的形象美。讲到“清水田里”和“小树绝顶”的白鹭,也是反复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白鹭的美丽、精巧、孤独、悠然。教学过程中,可多次利用充满诗情画意的多媒体画面,配上旋律优美的音乐,音画融为一体,创设出令人赏心悦目、心驰神往的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体验到“清水田里”的白鹭的清丽脱俗、纯洁可爱,体验到“小树绝顶”的白鹭的孤独、高雅,体验到“黄昏空中”的白鹭的悠然、惬意,体验到乡村生活的舒适、清新、恬淡。看着一幅幅清新生动的画面,听着一曲曲悠扬动听的旋律,学生的身心陶醉了,更加由衷地喜爱这大自然的精灵——白鹭,接下来,同学们读得是那么动情,那么优美。可见,学生真正感悟到了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感受到了白鹭的高雅脱俗、悠然可爱……
(三)设疑质疑,深化多元思维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由疑问开始的”。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是探索问题的动力。确立、弘扬和突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就必须改变问答式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学问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主体结构是自读—质疑—争辩—感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疑,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要通过悬念的设置,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一课时,教师边播放一段似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录像,边朗诵: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你就伫立在黄河边上,听着黄河的咆哮,你心潮起伏,感情激荡……然后教师再揭题设疑:你读了题目看了录像片段,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探究欲被激发,于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提出了许多疑问。如“我想知道黄河的巨浪是怎样形成的?‘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称他为黄河的主人?‘黄河的主人’是什么意思?他是怎样成为黄河的主人的?”在引导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智慧的火花往往是在撞击中迸发出来的。学生们互相争辩,各抒己见,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
“学贵有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由教师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疑点”,引导学生多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课文内容,使他们真正从“浮光掠影”的浅层学习到“静影沉璧”的深层领域。“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充分说明“质疑”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改之风吹遍校园的今天,只要老师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语文教学就一定会迎来百花盛开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