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有效导学 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

作者:张松海




  有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新课程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里同时强调了不可忽视的教师的“导学”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翱翔于新课程广阔的天地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声、有色、有境、有情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乐趣和情趣。如在教学有关昆虫的课文时,教师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小昆虫世界”。上课伊始,在舒缓、轻松的音乐中,让学生三三两两的结伴欣赏、观察,那一朵朵鲜艳的花儿,那一只只可爱的昆虫,偶尔几声清脆的叫声,都给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孩子们从视觉、听觉多方位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乐趣。这时,学生还会不乐意去学习语文、了解昆虫吗?在学习生字时,教师把卡片做成昆虫形,孩子们喜欢昆虫,愿意了解昆虫,爱屋及乌,也就喜欢学习生字。“快乐学习,能使学生自学不辍,并得到‘乐’学中的满足。”
  创设情境,还要找好合适的支撑点。游戏是孩子们乐意为之的活动,特别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多媒体,没有太多的直观教具,那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材开展各种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感悟。
  
  (二)调动感官,让学生在对比中学
  
  图画能再现生活的画面,直观而形象,因此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可充分利用图画的对比,让学生去感知事物。如在教学“松林、森林”这一对意义相近的词时,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小朋友来说,很难有两种不同的体会。这时,教师可以展示两幅图,一副是郁郁葱葱的松林图,一副是浩瀚无比的森林图,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松林、森林”的含义,加深记忆。
  读书,尤其是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比性的朗读更能读出不同的感受。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指导读“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这句时,她用那独特的引导艺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告诉不同的人——年老的奶奶、脾气急躁的人、性情温和的人、不谙世事的小孩……不同的朗读,给听者不同的体验,却有着相同的感悟——圆明园的价值大。这种对比性的朗读赢得听课者的阵阵掌声。这真是“比”的精彩,在“比”中学!
  
  (三)小组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由于环境、知识、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学生理解的方式也不同。让学生之间多进行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既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选取适合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课文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假如你是一只聪明的小乌鸦,要是瓶子旁边没有石子,你还有别的方法喝到水吗?”此时此刻,学生创新的火花被点燃,小组内生生互动,学生在小组中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最终获得成功的快乐。合作学习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人文气息。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说中学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文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载体。在课堂中,凭借“一双慧眼”,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与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巧妙地组织教学,将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如一次上汇报课《鲜花和星星》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后写诗。先用填空的形式出现,首先出示“羊群图”及填空提示:我喜欢草原遍地的羊儿,这里____,那里____,真比____。学生模仿课文说得不错。接着,又出示“菊花图”及填空提示:我喜欢____,这里____,那里____,真比____。当学生看到充满整个屏幕的菊花时,思绪的大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精彩不断。因为这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所喜欢的,他们在课堂中联系了生活,在说中感受到快乐。
  总而言之,在课程改革中学生是一颗颗闪光的金子,教师应该做最勇敢的淘金者。孙双金老师曾说:“我们只是语文教育大观园的导游,一个引导者,主角永远是学生。”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而安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大胆“放飞”学生,让学生插上有力的翅膀,在有声有色的新课程天地里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