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课堂意外也是一份课程资源

作者:郑生土




  课堂“意外”也是一份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在这份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抓住生成的问题,突破原先教学设计的束缚,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探究,让学生的智慧尽情展现,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是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旅程,随时都可能有意外的发现。只要教学存在,就有教学“意外”生成。然则,如何积极应对这些“意外”生成,让“意外”成为悠然不尽、余味无穷的宝贵资源呢?笔者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三点自己的管见,权作引玉之砖。
  
  (一)辩论意外,创生课程资源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教师不能回避,而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诸如《海燕》一课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在笔者讲过《海燕》的创作背景后,学生很快明白“暴风雨”象征革命风暴,“海燕”象征勇敢的革命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的人,“乌云、狂风、闪电”象征黑暗势力。可让笔者意想不到的是:不少同学认为“大海”象征黑暗势力。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笔者一时也无法理清,便顺水推舟,说:“你们双方可以展开辩论,看谁能说服对方。”同学们读的读、划的划,紧张地准备着。在辩论中,认为“大海”象征人民群众的一方找到了这么几个句子:①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②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她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③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由这些句子作支撑,再经过一番精辟的分析,有理有据,令对方折服,也让笔者感到意外和震惊。所以,只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机会,让课堂上响起辩论的声音,就能将这些意外遭遇的偶然变成习惯。
  
  (二)善待意外,蓬勃课堂生命
  
  语文课是教师生命流淌的地方,也是学生生命创生的地方,它是鲜活的,充盈的,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为此,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变化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它既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素质的表现,又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因为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还是师生教学生涯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只要我们善待“意外”,便会让课堂生机勃勃,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生命交融的画卷。
  诸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地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回答是正确的。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是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激励,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光彩照人的“人”。
  
  (三)利用意外,收获课堂精彩
  
  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倡导新的课程观,根据课堂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中的“意外”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并运用各种形式的“意外”,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沟通和合作等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给课堂教学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笔者曾听过一位新秀的上《变色龙》一课,课堂有这样的教学现场,教师请学生评价人物奥楚蔑洛夫,中间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一学生说:“我觉得奥楚蔑洛夫很聪明!因为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刚刚还说狗是一条好狗,转眼又说它是疯狗、野狗,中间的过渡也很巧妙。”话音刚落,教师就这般评价:“这个同学能对文章作出个性化的解读,有自己的看法,这很好!”笔者认为这位教师错过了课堂生成的一个大好机会。
  然则,怎样充分利用这个教学资源,使课堂在波澜中衍生一次意外的精彩呢?笔者觉得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意外”,进行第一问——你说,他过渡得很巧妙,那么他是怎样过渡的呢?这样发问的目的,是引出“军大衣”这个细节,可以浑然天成的弥补教师设计的不足。第二步:教师要适度挖掘“意外”,进行第二问——你怎样看待这种“聪明”?或“你喜欢这种聪明吗?”这样发问的实质,是解决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第三步:教师要设法拓展,进行第三问——不过这位同学的发言,倒是提醒了大家,契诃夫是用什么手段刻画奥楚蔑洛夫的?这样发问,意图就是借机总结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最后,教师最好再说上这样一段话,抚慰一下那位与众不同的学生:“是哪位同学的问题带给了我们这么多有益的启示?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好吗?”这样的水来土掩,一石三鸟,收获课堂精彩。
  布卢姆曾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日常教学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意外”,在处理这些“意外”时,要有一些创造精神,既要把握住预定教学目标,又要善于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学会随机应变、转弊为利。在发现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痕迹时,教师更要及时调整课前预设,为学生让出空间、时间,给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但也必须注意,对偏离目标的生成需要正确的引导,积极有意义的生成要适度开发,切忌生成泛滥成灾。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师生获得审美享受的舞台,成为师生悠然不尽、余味无穷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