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在质疑中培养创新意识

作者:刘永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中的教学过程,而创作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的源泉。目前学校普遍存在情况是学生只会回答问题,然而学会提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和性质。“质疑”应成为数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氛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题时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特点,而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特点和难点,创设质疑氛围,以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外,还要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例如在学概念时,为什么这样叙述?能否增加或者删除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 1 ’的‘ 1 ’字要加引号?”计算时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 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要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 1 ’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而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这样得出的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老师:“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回答?”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教师要控制质疑,发挥主导作用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以下控制:
  1.时间控制。一是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或走过场。
  2.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贫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3.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学,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