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试论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三要素”

作者:刘小娟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能力的体现。每逢写作文,不少小学生常常会对着作文题目发呆,原因很简单,没有内容可写。往往这些学生语文基础差,观察能力弱,缺乏想象力。每逢作文,他们往往感到一无素材,二无兴趣,久而久之,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失去了写好作文的信心,这些心理障碍反过来又阻碍了写作能力的提高,形成了恶性循环。要写好作文,必须要打好读、说、写关键性的三项基础。
  
  (一)奠定好“读”的基础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从中学习一些写作知识和修辞手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阅读课文要联系立意、选材,说段意,分层次,要考虑编写作文提纲。如《雨》一文,通过下雨时对景物细致地观察,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学习前老师可以向学生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下雨前天气有哪些变化?下雨时和下雨后的景象怎样?雨中的景色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根据问题列出提纲:雨前、雨中、雨后。这样,使学生不仅在语言上获得了营养,而且在写作上也掌握了方法,能够由仿到创,使范文真正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理解主要内容,为作文“说”和“写”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加强“说”的训练
  
  说和写都是表达思想的形式,说是写的基础。口头语言的发展,能促进书面语的发展;反之,书面语的发展,又能促进口头语更加丰富、生动和完善。发挥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优势,并取长补短,将会迅速提高写作能力。说话训练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实践活动中进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步步的感知、理解、深化和巩固才能完成,同时要运用语法、修辞、逻辑来规范语言文字,才能达到说话训练的效果。说话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说话的能力,但是,学生在训练课上从事的训练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学生还得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展开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步适应社会,在素质教育中提高写作水平。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一是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说话课;二是选择说话内容角度要广,内容要丰富;三是充分利用教材,见缝插针;四是开展课外活动,提供机会,充实说话题材。例如,学习《课间十分钟》一文,要求学生熟读和理解“跳沙包”一项活动的内容后,教师出示一幅图:中间几个同学正在躲闪,其中一个轻巧地抬腿躲过,两边两个同学分别做着已投包和准备捡包的动作,同学们神情欢悦,叫同学们观察插图并加以想象来复核课文片段,然后又把“爬竿”、“打乒乓球”的活动插图出示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和复核课文,并深层次地要求学生描写“跳沙包”这样的具体场面。学生通过上述一系列地复核课文和描写具体场面,说话得到训练和加强,最后把学生带引到生活中去说话题材,如赛跑、打羽毛球等。
  
  (三)注重“写”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作文教学遵守下列原则:“作文要从内容入手,作文教学要改变过去教学中从形式入手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周围事物,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即真正解决“让学生有话可说,在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的问题。作文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作文来源于观察和实践,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学起,从写作实践中学起,才能找到作文源泉,在思维过程中得到表现,作文就会“言之有物”,例如,学习《小站》一课后,教师抓住“小站的样子”作板书,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与复述课文,然后观察课文对插图进行说话训练、复述课文,学生学习贴近生活的课文并掌握作文内容及作文表现。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所在的学校,学生观察后七嘴八舌地讲出校园的风景特点,并要求学生按照《小站》一文的表现形式写作。老师指导的写作内容具体,学生通过思维过程很快地用学过的写作手法组织材料,布局谋篇,说得有声有色,作文的主体工程建设好了,尔后,教师稍微点一下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方法,学生几下子就构思了整篇文章,学生害怕作文的疑虑自然消除,再也不怕写作文了。
  总之,要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搞好语文素质教育,就要认真按照小学语文大纲的作文基本教学要求,加强读、说、写的训练。然后,教师在批改和讲评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学生就会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因此,加强小学生读、说、写的训练,是搞好作文教学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