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如何正确理解与把握“农业”这一考点

作者:张艳娟




  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党和政府始终高度关注农业,把发展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做到全面理解和把握“农业”这一重要观点呢?
  
  (一)以农业为主干形成一棵农业的知识树,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1.“农业”是什么?
  (1)含义:农业是指人们利用生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农业按生产经营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农业指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广义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称做“大农业”。根据农业的分类,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要搞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由单一粮食种植转向多种经营;还要大力发展农村中的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和途径。
  2.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原因。
  (1)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巩固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全局,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2)农业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厦。具体表现在:第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突出作用表现在为我国13亿人口提供粮食和其他消费品。第二,农业是工业等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保障。
  (3)当前我国农业的现状: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形式严峻,总的来讲,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的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第一,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第二,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第三,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我国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较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3.怎么如何搞好农业?
  要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道路,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由原来的片面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生态、安全农业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道路,一要靠政策,要稳定和完善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尤其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要靠科技,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走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道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三要建立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上,包括用于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的资金投入和用于扩大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物质投入。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五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六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这是搞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二)排除相关认识误区
  
  误区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所占比重将会相对下降,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会改变。
  [简析]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既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决定的,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和要求的,它不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比重的下降而改变。
  误区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会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
  [简析]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生产的比重会减少,但随着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推广,粮食的单产会大幅度提高,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误区3: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农业现代化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简析]国民经济由各个部门和产业构成,要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但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工业现代化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该观点前提正确但结论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