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创设生活化的音乐课堂

作者:胡晓丽




  由于各种媒体的发展与丰富,当今的孩子从不同的途径接受了不同的音乐。低年级的小朋友喜欢模唱动画歌曲,高年级的同学喜欢学唱流行歌曲。为什么那些难度远远超出课本上的歌曲,学生们却能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靠听录音、看电视也能学会,而课本歌曲能唱会背者却很少呢?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当前的音乐教学。笔者以为,这不仅仅是因为流行歌曲朗朗上口,歌星形象声美音甜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生活气息,让孩子们喜爱,有把它学会的欲望。而课堂上的音乐教学把学生固定在“音乐知识世界”里,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体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作为落实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教师应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握好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感悟与体验音乐文化,增强音乐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应改变音乐教学的传统,从一味的“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提高音乐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音乐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首先要有使学生乐学的内容。音乐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吸纳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样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现有的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的结合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地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如在《走进台湾》(六年级自主教材)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学唱活泼风趣、朗朗上口、蕴涵美好寓意的台湾民歌《蜗牛与黄鹂鸟》为核心,有机地整合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导入新课,选取清新、自然、旋律优美动听、贴近学生生活的台湾校园歌曲《兰花草》、《童年》、《外婆的彭湖湾》对比欣赏,选取了炽热情怀的热情奔放的台湾民间歌舞《杵舞》共同表演,选用《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配乐朗诵《乡愁》。这些歌曲或贴近学生生活,或表达学生心声,或是蕴涵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些歌曲乐曲的立意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其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这些曲调和音韵的美,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在课结束后,学生久久不想离开教室。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提高音乐课堂有效性的途径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强调面向生活,追求高效,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是一座桥梁,要将校外、校内,个人的、集体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它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而不是割裂开来的学习知识的小天地。音乐教学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运用知识的机会,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
  如《竹音竹韵》一课。教学内容源于苏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青青竹海”中的歌曲《跳柴歌》。《跳柴歌》是一首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海南民歌,具有较强的律动性和鲜明的黎族民歌特色,富有丰富的生活化元素。可深入挖掘教材的这一内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①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竹在生活中的作用”为线,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试一试”的活动,让学生尝试用竹发出声音;再由竹乐的欣赏,引导学生明确“ 竹在音乐中的作用”,层层深入,让学生体验音乐源于生活的道理。②开展游戏活动,化解重点难点。利用“竹筷”这一生活资源,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没有压力、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进行“打竹竿”这一难点重点练习。③创设生活情景,体验民歌舞韵。在唱会唱熟歌曲的基础上尝试用海南方言演唱歌曲,开展了“做一个黎族人”的活动,将课堂教学推至一个小高潮。④搭设表演舞台,彰显学生个性,将竹竿舞的学习和学生常玩的游戏跳绳结合在一起,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的方法练习竹竿舞。
  课堂上应注重体现“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逐步获得聆听、表演、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和素养,充分体现教中学、学中做、教中做这一“教学做合一”理念。
  
  (三)教学技巧生活化,是提高音乐课堂有效性的手段
  
  生活化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生活化音乐教学设计应体现弹性和灵活性,鼓励师生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即兴发挥和创造。
  一次音乐课时,笔者精心设计了一堂好课,准备和学生一起学习歌曲《过新年》。刚上课,室外飘起了雪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室外。这可是入冬以来第一次下雪呀!学生的眼神不再随之转动,学生的耳朵不再被琴声吸引,是拿出老师的威严,勉为其难继续按现行教案机械地进行教学呢?还是……当看到学生的眼光与那些兴奋的、好奇心的小脸相遇时,笔者突然间改变了主意:何不因势利导把它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呢?于是决定上一堂“特别”的音乐课:干脆让他们去教室外的走廊上——看雪。小朋友们一哄而出,没有次序,叽叽喳喳,乱成一团。最初还有点儿怀疑自己的决定,可看见学生们嘴角上翘、一脸兴奋的样子,怀疑的心就有了些安慰。进教室后,让学生谈谈看雪的感受,用动作模仿雪花飘落时的样子,同学们做得可好啦!再因势利导说:“今天大自然送给我们小朋友一个惊喜,老师也送个礼物给你们,是什么呢?听一听,答案就在这首歌里。”小朋友们一下子就安静下来,认真听赏了歌曲《雪花飘》。接下来的歌曲学习可谓是水到渠成。由于有了实地体验,学生很快进入到歌曲的情绪中,当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体态语言表现“雪之舞”时,学生表现得可棒了,此时的课堂成了创作的海洋,学生们在自由创编中再次感受到雪花的美丽,享受到音乐的无穷乐趣。室外的雪和室内的“雪”一起下着,学生的身体和心灵都受着雪的滋润,生活的感染。师生一起渡过了一节美好、醉人的音乐课。
  反思这一节课,笔者十分庆幸自己及时地调整了教学内容,有效地调控了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了音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也就是说教材仅是教学生的“材料”,而不是唯一的内容。贴近生活,走进自然,就能打通课本世界与课外世界的联系,把课本读“厚”。开放的课堂打破了原有固守课堂的教学形式,音乐教学不再局限于音乐课堂中,而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开拓延伸,这样既缩短了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又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总之,只有“细心地研究教材、创新地设计教案、科学地选择教法”,注重生活化音乐课堂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音乐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注重音乐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音乐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才能使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在音乐认知、音乐技能、音乐审美和情感上获得协调发展和提高,有效地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目标。真正做到“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